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6-26]
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5日在京成立,力图打造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端智库。
中央美术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在丝绸之路艺术创作和艺术遗产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靳尚谊、詹建俊等老一辈艺术家和常任侠、金维诺等资深美术史家在敦煌、新疆、西藏等地区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丰硕,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艺术研究也拥有丰富积累,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心主任范迪安指出: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将发扬中央美术学院的优良传统,借助学校在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及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整合国内外前沿学术力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搭建高端学术平台,聚集标志性创作与研究成果,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深入研究丝路沿线各地区、国家的文化艺术,开展多区域、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以文化艺术为桥梁和纽带助力政治经济互通,打造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端智库。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勉励协同创新中心要坚守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这种坚守不是封闭,而是在开放、比较、借鉴、交流当中实现的。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世界。”新时代的新气象是怎样的?他自问自答,就是我们尊重自己的传统、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也热爱这个世界,我们也尊重其他民族创造的艺术,毫无偏见地去欣赏这些东西,借鉴这些东西,并且融入万物,融于一身,丰富业已存在的优美的传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我们现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更不要忘记历史精神。丝路最重要的还是它对人类的精神、对文明的精神。他饱含诗意地说,“今天我们又回到了丝路上,又重新站在丝路上,我们面前是未来的丝路,背后是我们的历史。但是,历史不是死的,因为历史里包含了精神。”
“从丝路本身,我们应该拿交流的精神。”冯骥才以佛教造像艺术为例,从印度进入西域,再进入敦煌,最后到达中土,并形成了所谓汉像的造型。“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只有心灵的交流,才能在审美上真正的吸收进去。我认为这是丝路这条人类的交流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被冯骥才誉为“我心中知识分子的偶像”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则指出,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荟萃的精神文化艺术的丰碑。
特意从敦煌来京的樊锦诗表示,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1000年促进了古代东西文明的交流。长期持续的多元文明的交融、荟萃,吸纳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精华,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催生了公元4到14世纪莫高窟的700多个洞和4500多幅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以及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5万多件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献。应该说敦煌文化艺术的根基就是中国的文明。中国文明在丝绸之路上吸纳、包容、荟萃许多优秀的外来文明,也可以在敦煌藏经洞看到许多外来文明,有很多来自欧亚的资料。“面向未来,我觉得应该继承汉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为未来文明的进步,应该保护、记录、传承辉煌的历史文明,催生创新的激情。”
成立仪式上还举行了协同创新合作单位交换协议文本仪式,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福建省泉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阳市组成合作机构,合力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