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的发展与白瓷的出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16]
东汉灭亡之后,中国就进入长期分裂割据的时代。因此,南方与北方在青瓷的发展方面很不平衡,北方青瓷的发展要晚于南方青瓷,在质量上大大不如南方青瓷,因此有“南方青瓷”与“北方青瓷”的区别,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瓷状况的主要特征。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传统品种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几乎贯穿在我国陶瓷发展的全部过程中。青瓷一般指的是瓷器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它与黑、白瓷一样,是从瓷器的釉色来称谓的。然而,“青瓷”的科学含义并非如此,例如有些瓷器是青色的,但不一定就是青瓷;相反,有些瓷器是黄色或黄褐色的,却属于青瓷的范畴。这是因为“青瓷”色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铁,并在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的。铁经还原转化成亚铁状态,亚铁是一种强力的熔剂,而使釉呈现出青色。正因为有些青瓷不是含铁不纯,就是还原气氛不够充分,致使胎釉中的铁分受到某种程度的氧化,釉的呈色就起了变化,由青色变为黄色或黄褐色。这种情况不仅在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中有,就是在唐宋时期的青瓷中也是经常发生的。
白瓷与青瓷的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而在制瓷工序上并无差异。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烧瓷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原料中的奥妙,他们有意识地减少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含铁量减少到1%以下时,就成了白瓷。又如果胎釉中含的是氧化铜,又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铜经氧化,虽然也能呈现出青色,但由于它与青瓷在原料与烧成上的不同,所以也不称它为青瓷就是这个道理。
南方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地区。现在上虞、绍兴、宁波、鄞县、萧山、德清、余杭、永嘉等县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窑址。仅上虞县一地就有数十处。江浙一带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尤其是南京地区。青瓷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胎质致密,釉汁均匀地涂于器物表面。
浙江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祥地,又是六朝时期瓷器的主要产地,南方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烧窑遗址以上虞县最为集中,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自然条件好,窑址背靠群山,瓷土蕴藏丰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是当时瓷器的生产中心。其遗址时代自三国至东晋、南朝均有发现,大部分都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烧制器物有鸡头壶、四系罐、香薰、唾壶、多格盘、虎子;砚台、水注、耳杯、碗盘、洗等多种。此外,还有一些鸡笼、猪圈、灶等明器。青瓷的装饰,西晋时以印花为主,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网纹等,并组成条带状,装饰在器物的肩部与腹部。东晋时,印花装饰减少,多为褐色斑点,主要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部位。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刻画莲花瓣纹开始流行。
南方青瓷在浙江一带墓葬中出土也极其丰富,包括吴、西晋、东晋和南朝等时期。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绍兴曾发现一些黄龙、赤鸟、永安、甘露、宝鼎、凤凰、天册、天纪等年号的三国孙吴时代的墓葬,出土了一些青瓷,其中刻有吴“永安三年”(260年)的青瓷谷仓罐最为有名。这件有纪年的器物提供了科学断代,使我们目睹了这个时期我国青瓷的烧制水平(图一)。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南京、镇江、太湖、扬州等地域的墓葬发掘出土了大量各个时期的青瓷,其中以南京为最,因为南京是六朝故都,出土的青瓷反映了南方青瓷不同时期的发展面貌及特征。
除了上述江、浙地区外,这时期的窑址与墓葬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以及四川、广东、福建等地也有一些发现。其中重要的烧窑遗址有江西的丰城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以及四川的成都窑等。烧制器物的品种和装饰与江浙地区相比,除了带有本地区风格外,均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但值得提及的是,这些地区出土的青瓷与浙江生产远销到江苏南京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它们是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湖北鄂城六朝墓出土的大批青瓷,尽管在造型上与上述地区大致相同,但在胎、釉特征上既不同于浙江,也有别于湖南而独具风格。但它们的产地在哪里呢?还有待将来的发现。
北方地区青瓷出现比较晚。迄今为止,中原地区的魏末晋初的墓葬里几乎没有发现瓷器。只是到了北魏,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瓷器的出土才逐渐增加。北齐时期,出土数量就迅速地上升了。北方的产品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都与南方大不相同。
北方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两省,但窑址发现不多。192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发现仁寿三年(603年)的隋墓一座,由于墓中出土了几件青瓷,北方青瓷的面貌才初步揭示出来。随后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陆续出土不少隋代瓷器。1955年,在河北景县发现了一座北齐封氏墓。特别重要的是该墓中出土了四件青瓷仰覆莲花大尊,尊的造型宏伟,整个器型以上覆下仰的莲花组成,器身堆贴着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等纹饰。胎体厚重、质地坚硬、釉色也极润泽,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图二)。近年来,平山崔昂墓、安阳范粹墓、濮阳李云墓等,又陆续出土了不少青瓷。濮阳李云墓出土的青瓷罐也是少见的精品。
科学工作者对上述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的化验结果表明,它的胎釉的化学成分与南方越窑青瓷有明显的差别,胎釉中所含氧化铝较高,氧化硅和氧化铁较低,而越窑则相反,表明它们是不同的。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这批青瓷应当是北方窑烧制的。
北方青瓷与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北方青瓷的器形较大,尊、瓶、罐、钵之类器物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因而常常在器物的表面有玻璃质流珠现象。釉面往往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微黄。器物多装饰莲花瓣纹、忍冬纹。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画多种。北方青瓷所具有的上述特征,除了制瓷的原料外,它的造型与纹饰风格都与佛教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佛教的盛行,使北方青瓷在造型、花纹装饰风格上,打下了某些佛教文化的烙印,这也是与南方青瓷不同的一个社会原因。
白瓷的出现不仅要晚于青瓷,而且它是在烧青瓷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青瓷最先是在南方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但是,白瓷的烧成却又首先发生在北方。北方为了提高瓷的质量,弥补胎、釉不如南方青瓷的缺陷,常常要在胎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罩釉入窑烧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解决北方青瓷胎体不够致密,提高青瓷的呈色效果。然而,由于釉的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并且有较高的透明度,因而罩在施过白色化妆土的瓷地上后就呈现出既非青瓷又非白瓷,而较接近于白瓷器效果。如果说再把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的话,无疑就烧成功了白瓷。正因为青瓷与白瓷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不同,其它一切工序并无差异,所以说,北方青瓷发展的同时,就孕育着白瓷的开始。从北魏晚期到清代,特别是北齐,是北方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正因为北齐制瓷技术的迅速提高,白瓷在这时出现就有了可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地,发现了一批北朝的白瓷。这批白瓷无论是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以及吸水率,均与青瓷不同而比较接近于白瓷。但由于它们的釉色仍呈乳浊的淡青色,仅釉薄处呈乳白色,可见白釉里含铁量还偏高,烧成火候也偏低,所以还没有完全排除胎、釉中氧化铁呈色的干扰。范粹墓出土的这批白瓷,虽然不怎么成熟,却是目前发现有可靠纪年的早期白瓷,对研究与探讨我国白瓷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北方白瓷一出现便与青瓷并驾齐驱向前迈进。
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