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个展

王天德个展"回"开幕 探索古代作品和当代作品对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4-28
北京4月27日电(宋宇晟)王天德展览“回”27日下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福宫画院开幕。本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有两层,底层是画家在宣纸上以传统水墨的方式表现的山水画和书法,表层是以香灼烧皮纸,构成的另一层图像,两层叠加呈现出来的错位图像,给观者以想象。王天德用同样的方法,将“火灼”画面和一些明清时期画作原件进行装裱对接,形成了新的作品。他表示,这就是他在画中探索的“回”。

  由过去而来,再走向未来
  王天德,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在二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进行水墨实验,从早年的《水墨菜单》《中国服装》《中国扇》,到近年的《孤山》《一米七山》和《后山图》系列。本次展览展出了三十余件作品,以 “火灼与水墨”作品和明清古画为主。
  所谓“火灼与水墨”,就是王天德以火灼取代毛笔书写的手法,将灼空的山水或书法创作覆于古代石碑拓片和册页之上,造成局部镂空线形,不仅像是经过岁月和风雨的侵蚀,而且改变了欣赏传统书画时图文分立的惯常模式。
  谈及展览的主题“回”,本次画展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说:“我们到手机上按return键就是‘回’。但是在本次展览中、在故宫,我们说到‘回’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的含义就是回到过去。第二层,我觉得这个‘回’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存在,就像故宫的皇城,如果我们以空间的方式去思考,我觉得这个字就像是故宫的宫墙。”
  此外,吴洪亮认为,本次所展出的王天德的作品正体现了“回”这一主题。在他看来,这代表着“由过去而来,再走向未来”。
  一层水墨,一层火灼:对于传统的认识隐藏在后面
  此次展出的王天德作品中,大多有两层:底层在宣纸上以传统水墨的方式表现出山水画和书法的笔墨痕迹,表层是以香灼烧皮纸,构成另一层山水与书法的图像。
  王天德介绍称,“(作品的)第一层是用香来焚烧的,第二层是用传统水墨方式来表现的。两层叠加之后,它呈现出的这种错位的视觉图像,会给观者带来一种想象”。
  在王天德看来,这些两层的作品正体现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认知。作品中,代表传统的水墨画隐藏在“火灼”画面之后。王天德认为,“我们对于传统的认识就应该隐藏在后面的”。他说:“传统中有些可能是(我们当下)需要的,这种需要就是和传统技术交流的。这就是我作品的一个想法。”
  一层古画,一层新作:希望从传统中走出当代艺术
  除了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与传统艺术进行沟通,王天德认为,还“要从宏观的历史层面去思考”。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王天德将张照(1691-1745)《桃源行》、徐汧(1597-1645)《行书自作诗》和伊秉绶(1754-1815)《为雨窗书诗》等古代书画原件与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装裱对接,形成了新的作品。这些作品表层依然是用香焚烧出的画面,而底层则是明清古画。
  他说,自己其实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古代的作品和我的作品进行对接”。于是有了这种一层古画、一层新作的创作。王天德表示,这就是在画中探索的“回”。“中国在当代很难简单地‘回’到(古代),这个‘回’就是回味那段历史,回到他曾经生活过的环境中。对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我们怎么用当代思维来认知,如何重新进行转换,我觉得这应该是当代艺术家思考的。”
  王天德坦言,自己希望通过“回”字,“走出另外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当代的艺术”。
  他说:“去年我在研究明代、清代的绘画,(就是)从这些古画中的人文精神状态来思考我怎么样和这个(古代的)作品做更深度地交流。今年,通过这个新的展示空间,我在重新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来看待传统文脉。对我们来说,这是当代的一个问题。”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