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望、胡声平作品展在京举行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4-20]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 陶社兰)由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主办的“若声——刘若望、胡声平作品展”18日在京开幕。作为朝阳区规划艺术馆在2015年的第一季艺术展,此展继续秉承艺术馆打造展示高端文化形象、发掘深层藏家群体、吸引各文化阶层关注的文化平台的办馆宗旨。
本次展览共展出刘若望雕塑作品130余件、胡声平综合材料作品40余件。
刘若望1977年生于陕西佳县,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此次展览汇集了他历年来创作的《东方红》、《人民》、《天兵》、《车马仪仗队》、《高山流水》、《原罪》、《渡渡鸟》等多个系列的雕塑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青认为,刘若望的很多作品以阵列方式排布,有着“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大气磅礴,同样的震撼力”。
刘若望的创作有着惊人的力量感和表现力,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充盈着陕北特有的朴素、宽广、殷实的情怀。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评论家殷双喜认为,刘若望提供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雕塑与环境的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每个人把他们的存在与历史相联系,获得他们在历史及社会中的位置感。“刘若望的作品没有左顾右盼的机敏,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它们是一种自然本色的流露。这些作品和作者生长的地域、生活经历、内心感受、性格志趣浑然一体,相随相生。”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表示。
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胡声平1950年生于江苏镇江,1985年至1987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及南京艺术学院。他的作品是中国传统纸上艺术的特殊延续。他用自己造的纸使其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材料的有机结构标志着生命最小形式的发现,它很像树皮和动物的皮,同时也像一幅从太空俯瞰到的地球全景图。
胡声平以纸为主体的作品创作,来源于他希望让“材料自身在言说,顺其自然始得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家“从所谓的‘主体’中退了出来,不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说,“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是艺术家画出来的,而是材料本身所具备(物自性)并被呈现出来的。”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张破纸则无须劳动艺术家,它本自在。”于是,他放弃了实物压印的图形,以及作为造型语言的“烟熏火燎”,让纸面仅剩下最后的锈痕和裂纹,纸这样残破的形态与粗砾素朴的质味,也正暗合着胡声平的心性。(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