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品遇上互联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4-06]
“从去年起,我在微信、陌陌上帮奶奶卖她自己创作的画,一共卖了十几张,总收益才2000元不到。”女白领琦琦尝试在网上卖画,但坚持一年下来发现围观者众、下手者少。记者调查发现,在“互联网+”的风潮下,涉及艺术品在线拍卖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其中不少都拿到了风投。不过,业内专家则表示,真正的高端艺术品离网络还很远,网上流通性强的还是些消费品。“看图和看实物还是两回事,线上展示,线下组织体验和购买更让藏家放心”。
文、图 广州日报
记者郭晓昊
从去年开始,在微信上叫卖或拍卖艺术品成为一种潮流。有拍卖机构负责人表示,在微信拍卖平台上做得比较好的,都是借用或依托原来的一些线下资源,再在网上进行宣传和推广,积累了相当多的粉丝。
业内专家表示,微信拍卖实际上是网络拍卖的延伸,所以艺术品的上手问题和物流配送等问题依旧存在。市民黎女士表示,自己不时在朋友圈看到有画商推荐自己代理的艺术家作品,标价却很高,一幅过万元。“那些艺术家我都没听说过,卖的画也难辨真假,他卖给我可能是这个价,卖给懂行的或者熟人就可能是另一个价,如果定价体系不统一,怎么能让它保值增值呢?”行家熊先生认为,如果要做真正的艺术品,线上展示线下组织体验和购买是最好。看图和看真东西是两回事。不看好线上做艺术品,线上适合做价值不会太高的艺术消费品。
还有拍卖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行业跟互联网思维有相矛盾的地方。他表示,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而购买真正顶级的艺术品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业内不少艺术品电商其实还在亏钱,要靠其他业务来填,光靠做个微信公众号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标准委已正式立项《网络拍卖规程》,旨在为网络拍卖业确立国家标准,目前已进入报批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会由国标委完成报批程序并公布,届时网络拍卖活动都可参照执行。
艺术品电商发力做社交
非标品,不能正常估值;是否正品众说纷纭;保值增值前景难料;培育用户难,客单价低……如今,带着这些痛点的艺术品电商遇上了“互联网+”的风口,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艺术品电商的确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例如美国手工艺品电商Etsy4月1日宣布IPO。而艺术作品发现平台Artsy近日也获得了由私募基金Catterton领投的2500万美元C轮融资。据报道,目前Artsy已经和超过80个国家的画廊和美术馆建立了合作,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大规模(特别是进军中国)。
国内近期也有数家艺术品电商对外宣称获得了千万级的风投,并不断尝试跟更大的电商合作,整合国内的画廊资源。他们的盈利模式主要对签约艺术家收取年费,同时对每件作品抽取5%到30%不等的佣金,有的还跟银行合作,推出了艺术金融产品,使买家更方便地进行分期付款操作。
在收藏爱好者日益年轻化的大背景下,还有一些机构希望另辟蹊径,先在社交方面做出名堂,再考虑艺术消费品或原作的买卖。例如有一款APP主打移动涂鸦社区,专攻学生及儿童绘画启蒙领域,另一款手机应用则致力于“做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
书法爱好者陈先生表示,这些新的艺术类社交平台并不着急要推多少幅作品,成交额要达到多少,而是希望不断吸引更多人关注,聚集足够的人气后再做下一步转型。“这其实是典型的互联网企业的思维,如今它已被更广泛地应用在传统的艺术品市场中。”
案例
网上代奶奶卖画
一年才赚2000元
“我的初衷其实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奶奶的画,顺便也帮她赚点笔、墨等材料费。”广州女白领琦琦去年3月起开始在陌陌、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不定期地发布她奶奶创作的国画,希望觅得知音和金主。“每幅画的价格也就在100元左右,遇到最‘土豪’的一位买家一次买了十几张,赚了1000多元,一年下来总共才赚了不到2000元。”她表示,围观者众、下手者少。“我觉得成交少主要不是价格问题,因为一幅画卖不到100元真的很便宜了,随便一件印刷品都可能比这贵,也许是自己的朋友圈并非国画的受众群,或许卖当代艺术品会好些,毕竟国画还是中老年人更感兴趣”。她同时坦言,虽然自己也会通过社交平台购物,但这种交易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微商总体良莠不齐,把原本挺好的渠道给破坏了,很多人不信任。”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