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评论:“繁体字回归课本”没有必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3-06
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小组讨论上建议少量繁体字回到课本。他在会上说:“能不能选择100个,当然也不见得是100个,50个也可以,200个也可以,最有含义的繁体字,能够回到小学生、中学生的课本里。我觉得不会给孩子增加过多的负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希望这东西它别失传喽!”(3月4日《新京报》)

  从我国的文字演化历史来看,呈现出由繁化简、由难入易的大趋势。而且,繁体字经过多次简化过程,部分文字出现过多个字体版本,一度形成混乱格局,如今流行的简体字,则是在专家的研讨下,经过法律形式确定颁布的。而繁体字则限制在个别出版领域和特定场所使用,比如古籍出版、博物馆、书法书画等,学生课本则没有涉及到。显然,要是让繁体字回归到课本里,就要先修订相关法律,并制定相关教学课程,否则就无法推行。

  由于繁体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并不大,要求学生全部重新学繁体字,则会增加学业负担,且容易跟简体字课程形成冲突,甚至出现认知混淆,显然不可取。至于冯小刚提出的少量繁体字回归课本,则意义也不大,仅仅几十个繁体字,如何去筛选、辨识、教学,都需要重新规范和安排,在学生课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事实上,目前所流行的简体字,在历史上大都是书写体,有现实需求,在人们的日常书写时,为了方便快速而故意简化字体。显然,繁体字固有的笔画太多、书写困难,是其发展的局限性,不利于知识的普及。而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后,文字电子化输入非常流行,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书写的机会下降,提笔忘字倒是司空见惯,不要说繁体字,很多人连简体字都写不全了。

  可是,写字的机会少,并不代表不认识文字,对于很多人来讲,只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常使用输入法打字,正常阅读,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需知,文字乃是知识文化的载体,方便识别和流通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人为设置过多障碍。至于有学生喜欢学习繁体字,则可以通过书法课自主学习,即可达到辨识理解繁体字的目的,又能传承文化,且不影响其他人,岂不是更好。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