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无锡市出土一批战国陶质编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09
  日前,在无锡市锡山区泰伯文化艺术节上,一批最近出土的战国时代陶质编钟等古乐器向中外游客展示。这批距今2000多年仿青铜器的乐器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经修复后最大的编钟,高30多公分,造型十分精致。
  展示会上,锡山区文管会同志介绍说,这里是吴文化发源地。这批新出土的文物,除编钟、铙、磬等乐器类陶器30余件外,还有经修复的缸、罐、坛、鼎等各种陶器共五十多件。这些原始瓷或印纹硬釉陶器,纹饰繁多。有乳钉纹、水波纹、方格纹、圆圈纹等。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在全国罕见。

  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物是当地村民发现的。今年2月19日,锡山区后宅镇天仙塘万安桥村村民邹晓峰和邹春锋,带着20多件陶器,向区文管会报告,村里一个大土墩上发现了“古董”。工作人员认出是极有价值的陶制编钟。第二天即赶到现场。这个大土墩是五年前,镇上筑新路取土用的,当时就有部分古陶器被挖出,村民见是陶土做的,没在意。而这次锡山区考古人员却十分在意,“掘地三尺”,出土的陶片、陶器用1吨半卡车装了满满一车。随后,他们边向上级部门报告,边请专家来修复,并对来报告的两村民给予了奖励。

  后宅镇往南数公里的鸿声镇,正在发掘的彭祖墩文化遗址,已有一大批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初露真容。据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介绍,彭祖墩是长江三角洲文化层次堆积最厚、包含物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是当代研究太湖流域人类文明发展史最好的历史资料。该镇的鸿山南麓有一座被誉为“开发江南先祖”泰伯之墓,距今已有3196年历史。现在,后宅镇又新出土的2000年前的古编钟,作为陶乐器随葬品,非一般人可用,是墓主人身份显赫?还是当时这块地主是个文化“繁荣”胜地?这还需专家来解谜。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