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纪实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05
  绍兴城西那座府山,青峰秀峦,林木蓊郁。记者沐着春光,拾级而上,一路恍若读史书:越王台,越王殿,飞翼楼,文种墓。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开创了绍兴建城的历史。陆门三处,水门三处,城环河流,河绕都城。


  流水长长,从古到今。绍兴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两年提出了“水为城之源、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人为城之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互相结合,尽力把保护风貌、体现人文传统、建设现代设施结合起来。


  开拓现代形态的发展空间


  从100多年前《绍兴府城衢路图》可见,清时城郭仍设城门9座,其中7座为水门,全城有河道33条,石桥229座。绍兴水中有城,城中有水,“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古城内填河筑路,令人扼腕叹息。从1952年填和畅堂河开始至1978年填府河为止,27年间共填掉河道17条,拆除桥梁百余座,使古城独特的水网格局遭到较大的损害。


  绍兴市委书记冯顺桥对记者说:“历史是最珍贵的。我们什么东西都可以创造,唯历史遗产不能创造。我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没有,但历史文化必须存在。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继承和保护好。再说,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提高我们绍兴的区域经济竞争力。”


  周围有护城河环绕的绍兴古城,地处市区中心位置,面积为8.3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人口稠密。一边是,老屋阴暗潮湿,诸多不便,居民们拎马桶,倒痰盂,烧煤饼炉,迫切希望旧城改造,提高生活质量。一边是,历史街区需保护,古城空间形态需保存,传统水乡风貌需恢复。


  面对这个现实,绍兴市领导们把目光投向新的发展空间,争取建造一个现代形态的新绍兴。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历时六七年,其间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改调整。去年12月底,浙江省政府批准了这两个规划,绍兴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近期65平方公里,远期100平方公里。


  绍兴中心城市规划结构形态为“三大组团,绿色空间”,越城组团为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柯桥组团是以轻纺、商贸为特色的次中心;袍江组团则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各组团之间为大面积的开敞绿色空间和绿色水面,或者是森林,或者是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区,不远的将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时代给了绍兴一个机遇。保护古城,开发新区,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从根本上创造了条件。绍兴古城内,密集的居民开始疏解,近期要从15万人减少到10万人。水泥厂、化肥厂、钢铁厂等近期全部迁出去,仓库区一一拆除。市区禁鸣喇叭,禁行摩托车。古城日渐疏朗,日渐干净,日渐宁静。


  体现可游可亲的水乡风情


  坐“鉴水号”游船,沿12公里长的环城河,随春波逐清流,记者的思绪遁入了历史的长河。近2500年的绍兴建城史,从水开始,流淌至今。“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山自纵横水自流,谁家门首欲离舟”,王羲之、陆游的诗句溅湿了文人的胸襟,滋润了古城的历史。


  这条承载着悠悠历史的环城河,却因久未疏浚,又因大量的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放,几年前竟变得又黑又臭。199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由政府和社会投资10亿余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清淤,砌坎,拆乱,布绿,建景,造路,设街。去年7月,环城河沿岸的稽山园、鉴水苑等八大景点、54万平方米的绿化带全面建成,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治古越河道,塑名城新貌”,“水清可游,岸绿可闲,街繁可贸,景美可赏”,记者见到的这些词句,正是绍兴人民的行动纲领和实际写照。街随河走,河连桥路,形成了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的水乡风貌。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棕色油漆。绍兴传统民居的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


  绍兴市市长王永昌是一位颇有学问的博士,他对记者说:“今后绍兴的城市结构形态,将充分体现可游可亲的水乡风情。要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既要把历史遗存的保护作为整个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又要搞好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要注意历史文化敏感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经济发展敏感区的保护。要处理好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做到既对历史负责也对未来负责。”


  绍兴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越子城、蕺山街、鲁迅路、八字桥、西小河五大片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这些历史街区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涵盖了绍兴历史文脉的主要方面。


  从绍兴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绍兴市实行“点、线、面”保护的模式,“点”就是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线”就是城市河湖水系和水乡风貌带,“面”就是7片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活的延续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


  延续当地特征的人居文化


  清代的石拱桥,青石板的路面,嵌有花窗的白墙,满堂赭漆的排门屋。记者行走在仓桥直街,感觉如行走在幽远古朴的历史长廊之中。


  这仓桥直街,便是绍兴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这里以清末民初绍兴水乡传统民居为主,临水建筑设沿廊埠头,不临水建筑由多户住宅形成连片。这里有住户858户,老房子年久失修,台门院落内卫生状况差,人口密度过高,生活环境质量不佳。


  去年春天,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铺开。以古越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城市人居文化为内涵,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语言和习俗,都具有延续性。对古建筑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富有绍兴特色的建筑物进行合理保留,对具有较为典型的台门街坊逐步进行改造,对街景、河道进行特色改造,对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普遍改善。在修缮中,强调“修旧如旧、风貌协调”,门窗及细部按原样用旧材,立面维修用旧青砖,墙面涂刷用纸筋灰,河坎踏道用旧石料。


  历史街区给排水一步到位,水电一户一表,污水并入城市排污管网,电力、电信、路灯、有线电视等架空线全部埋入共同沟。居民家里有了煤气灶,有了抽水马桶,有了沐浴房。


  绍兴市政府出台了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实施办法,对资金、人口疏散、房屋腾空、拆违、街区管理等,既有明确规定,又有可操作性。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两个历史街区,已由政府投入6700万元,同时,有关部门和居民个人共同出资进行保护改造。


  66岁的居民单康年乐呵呵地带记者上了二楼,推开一排木窗,沿河房屋倒影如画。他说:“我这房子是祖上留下的,我住了60多年了。现在保护改造,外面是古色古香,里面是现代生活,我相当满意。上海、杭州来的亲戚都在我家拍照片,都说好。我内心深处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古城绍兴,还要显山露水,造成视觉新空间,构筑富有文化内涵的新景观。


  “楼台晓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有人正在吟咏。


(来自:人民日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