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陈永德与青瓷的缘起缘落:师法自然再现瓷韵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5-01-07
丽水1月6日电(记者 童静宜 见习记者 奚金燕)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曾这样说过:“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古今中外,文学家、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同样地,在龙泉青瓷艺人陈永德看来,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就像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

  从艺20多年来,陈永德坚持“师法自然”之道,创作中既有深厚的自然之气,远古之韵,又注重个人思想的融入与表达,终如蝶之破茧,在APEC会议上以一件兼具传统遗韵与现代美感的球形瓶“丝路”,博得了世界的惊艳目光。繁华已落幕,但陈永德一声“我心归处是青瓷”的喟叹却让人犹如在耳。

  与龙泉青瓷的“一见钟情”

  “我可以说从一接触就很喜欢青瓷,也从来没想过靠它发财。”才坐下没多久,陈永德就这么直愣愣地砸过来一句话,着实让我们讶异了一下。越交流就能发现,陈永德就属于那种“要么不说,说话算数”的传统式中国男人。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青瓷烧制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20多年来,陈永德经历了太多的取与舍。从艺之初,他舍弃了青春韶华,一头钻进了深山里苦练功夫,再后来,为了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摈弃杂念,日日与青瓷为伴,重复着拉坯修坯的枯燥生活……

  “总体来说收获得更多。”说这句话的时候,陈永德一脸不悔。他的收获在哪儿?当走进陈永德的工作室,我们才恍然大悟:一件件青瓷作品被视若珍宝地摆放在展柜里面,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从2008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挑一件经典作品放在这里供自己审视。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个作品陈列室,而在陈永德眼里,这些青瓷见证了自己的足迹,记录了自己的思想轨迹,也串起了自己的历史,“艺术是无止境的,每一年回头看自己做的作品,才能感受到差别和进步。”

  不甘于贫穷的青瓷匠人

  在众多陈列的青瓷作品中,最让陈永德得意的作品是一件钵,40公分宽,23.5公分高,线条流畅,器形丰润,最特别的是釉面上布满的冰裂纹,其纹片犹如冬季冰面自然炸裂的冰花一般,层层叠叠、玄妙无穷。加之釉水丰厚,远远看去,好似钵中盛满了水,泛着粼粼波光。

  曾有人出高价要买下这件作品,但被陈拒绝了。“釉水的厚度、温度的高低、冷却时间的快慢,多个节点的巧合才烧出了这么一件器型完美,釉面没有任何气泡的作品,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在陈永德看来,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做一件如此完美的作品,就像他的人生经历一样,不可复制。

  陈永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贫,但他既不甘心被贫穷困扰,更不愿意因贫穷而迷茫。为了早日摆脱贫寒也为了及早实践孩提时梦一般的青瓷梦想,刚满17岁就毅然辍学拜师学艺。在坚定的青瓷理想面前,贫困已无足轻重,行走在青瓷路上的,成长要大于苦难本身,苦难的背后其实是他其对青瓷艺术的执着和坚持。

  在龙泉,有很多艺人因为有源自脉承的家属渊源,或许他们的起步因为少小时期的耳濡目染多少会带来些便利,可陈永德老师的父母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平常也只是侍弄庄稼,于是陈永德就央求姐姐疏通,要求拜姐夫——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晞为师学艺。

  由于手艺是家庭谋生的手段,所以技艺的传承多为“世袭制”,要把一门自己赖以生计的手艺传授给外姓人,那可是需要通过再三再四斟酌以后才有可能的。而陈永德凭借着自己的真诚踏实、好学勤快被张晞接受,正式走上了青瓷道路。

  本就有心加上勤勉努力,两年后,陈永德的制瓷技艺已经略有建树,从自己选矿练泥组合配方,到拉坯成型,刻花上釉到掌握火候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得心应手,尤其是他独特的陈氏釉色配制,更是精妙绝伦。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陈永德一做起青瓷来就不理人,特别是当他刻花的时候,再急的事情你也只能在一边等着。陈永德认为,做青瓷讲究一气呵成,世道再浮躁,人的内心也不可以浮躁,只有沉下来心才能烧出优秀的青瓷作品。也正是这份浑然忘我的心境和潜心苦研的胸怀,也让陈永德迅速成为了龙泉青瓷业界的一匹黑马……

  不甘于平庸的青瓷工艺师

  在陈永德的作品展厅有一口如意洗,釉色如玉般圆润,最特别的是洗口的纹案,似如意,又似祥云,让人有点捉摸不透。陈永德告诉记者,这个纹案正是整件作品的创新之处,取如意的上半部,祥云的下半部相结合刻画,两者交相映衬,竟产生了另一番味道。事实上,从艺之初,陈永德十分注重在个人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思想,追求自由创作精神和个性的表达。

  “仿古瓷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本功,但禁锢了人的思维,多年做下来,制瓷理念都已经根深蒂固了,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博采众家之长。”在陈永德看来,上一代的青瓷手艺人已经把仿古瓷做到了极致,到了自己这一代,单纯“复古”已经是行不通了,必须求变,“可以仿古,但不能复古,不能完全复制古人品。”

  为此,他先后向张晞大师学习器型设计、向陈显林大师学习青瓷创新文化概念与实践。四年后,陈永德深有体会地感慨:“如果没有这几年再学习,我或许就是一个工匠,一辈子重复古人或者别人的作品,但若想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并敢于开拓创新的艺术家,或许这短短四年还远远不够,由技到艺,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修养,我这一生都应该在学习和充实自己……”

  丝路:个性与情感的载体

  同样一件作品,可以是出自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工匠所为,但前后两者的价值大相径庭,因为前者是思想与技艺的结合,后者是纯粹的复制,而“丝路”正是这一点的最好佐证。

  2013年10月,APEC组委会邀请半闲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国宴青瓷的设计与制作。龙泉青瓷传承千年,窑火时有式微,尤其是自明代以后,几乎绝迹于朝堂。这次能够有机会在各国政要面前重现青瓷古韵,这让圈内人都激动不已。

  为了重现青瓷古韵,多番努力下,半闲堂文化发展公司负责人汤伟组建了一支荟萃龙泉青瓷顶尖人才的团队,设计与制作国宴用瓷,而擅长配釉和烧制技艺的陈永德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设计的过程是百转千回,烧制的过程更是千辛万苦。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陈永德最终烧制了40套国宴餐具、“玉壶春”和“丝路——球形瓶”送抵APEC会场。APEC会议期间,呈现在外宾面前的龙泉青瓷国宴用瓷,舍弃了复杂的造型,以简单的线条轮廓勾勒出器物的形体,以一抹纯正的“梅子青”色,让人心向往之。

  除了国宴用瓷外,摆放在习主席休息室的“丝路”也让不少国家领导人为之侧目。与平常的哥窑作品不同的是,“丝路”的开片线条十分规则流畅,根根分明,如水似冰一般穿梭在青釉的表面,分割出了疏密不同的美丽块面,并且伴随球体表面的起伏,举手投足间带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看一眼丝路,本来繁杂纷扰的心灵彷佛被感染了一般,随着流畅的线条,渐渐沉静了下来。

  除了形似丝路,“丝路”还蕴含着陈永德更深层的想法,“丝路”又借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自古是中国对外交往的要道,这次的APEC会议可以说是一条无形的丝绸之路,所以“丝路”也象征了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礼遇世界。(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