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深圳开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12-28]
2014年12月27日,关山月美术馆本年度的重点当代艺术学术活动:“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开幕,本项目还将于2015年相继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
“在路上”是关山月美术馆的一项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旨在持续整理并积累以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此间浮现出来的当代艺术问题。“在路上”最初几年的规划是以媒介作为分项依据,2013年从油画开始,2014年聚焦新水墨,2015年也许关注新媒体。
“在路上”是一项青年的事业,除活动的目标群体是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现象外,参与论坛和活动策划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评家。在系列活动的出品人、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带领下,2013年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美术》副主编盛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作为召集人,在殷双喜、俞可、杨小彦、李一、尚辉、鲁虹、孙振华等前辈批评家和吴洪亮、朱晓钧、刘礼宾、鲁明军、陈向兵等青年批评家的支持下策划了“在路上.2013”系列学术活动。2014年,在颜为昕的召集下,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艺术与财富》主编朱晓钧和盛葳、张新英一起加入了策展团队,在王天德、刘庆和、徐累、张羽等资深水墨艺术家;张子康、陆蓉之、高岭、何桂彦、付晓东、王栋栋等30余名批评家的共同支持下,在对160余名被提名艺术家进行走访、观察、研究梳理、文献编辑出版的基础上,遴选出4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抽样展览,并结合展览举办以“当代水墨的历史、现场与写作”为主题的学术论坛。
此后的每届活动在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活动的范畴和主题,策展团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路上”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2013年从深圳出发,2014年,又得到大道艺术基金、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深圳分公司等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关山月美术馆又联合重庆美术馆、北京中间美术馆等机构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联合展出。
“在路上”最初几年的活动计划是以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油画、水墨、版画、新媒体,每年组织一个分项,第五年举行综合的文献展,集中呈现并讨论这四年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从媒介入手并非是强调媒介本身,而是鉴于当下中国以单一媒介为表现手段的美术创作还占很大比重,且各媒介领域在当代发展的步调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而呈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譬如版画以跨界为表现的当代诉求、水墨超越媒材和语言的文化象征性、新媒体数字化时代的虚拟性和交互特质等等。因此活动是从以媒介为基本创作语言元素,或在材料、观念上与之相关的创作群体和现象入手,强调的是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作为艺术美学元素所具有的审美性格以及学理上对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对其本体有推动意义,在展呈方式上则没有做更多的限定。
随着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综合,理论上对于单一媒介的探讨会逐渐失去意义,相反史学上对于单一媒介创作现象的梳理则正当其时,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更加重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提名-文献出版+遴选-抽样展览相结合的方式,除遴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参加提名展外,更重要的还将编辑出版包括所有被提名艺术家文献在内的文献集,以期为这一阶段的史学研究提供更多感性的文献和可资探讨的话题,也通过相应的收藏工作为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现的持续的文本。2013年,我们举办了以青年油画为主体的首届展览。2014年,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当代水墨”领域,希望通过对青年水墨艺术生态的观察,在理论上对近年来水墨热中呈现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必要的清理。
“在路上”的学术诉求正是建立在对“正在发生”进行动态观察和文献整理的目的之上,同时为了对这样一个既动态又庞杂的对象,保持一种客观全面的审视,我们更多地看重青年批评家的力量,以学术研究和艺术批评推动展览策划。同时代的艺术批评无疑是深化创作和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批评家不但参与青年艺术家的提名、论坛的讨论,更参与整个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因此系列活动必将是“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群体智慧的显现,能够客观地传达这一群体思想的声音。同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整个活动也将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真正发挥记录历史+创造历史的作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