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驳:当艺术品拍卖遇上“新常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12-09]
2014年又过得差不多了,这一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进入了一种“新常态”。
这一年,被媒体曝光的假拍事件少多了。除了中央电视台揭露了上海、广州两起没有拍卖资质的文化公司打着送境外拍卖的幌子骗取鉴定费、图录费、服务费的事件以外,还真没注意到有关合法拍卖公司假拍的报道。
这一年,关于“拍假”的报道也少多了。除了《功甫帖》之争在今年持续发酵,一波三折之外,今年也还真没听说因为国内某家公司拍卖的某件拍卖品的或真或假,像往年那样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对簿公堂的案例。然而,即或有《功甫帖》之争,毕竟是外国拍卖公司拍卖的东西,与中国的拍卖业没有多大关系。
这一年,可能是因为拍假、假拍的现象有所减少,呼吁修改《拍卖法》第61条的呼声也减弱了许多。
这一年,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更注意精耕细作,尤其是在拍卖场次安排上更加细化 ,更加强调拍卖品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个专场都有了高雅、大气的专题名称。但拍品征集依然非常辛苦,征集的成本也不断拉高。相反拍卖成交额、成交率却仍有下滑的趋势。从公布的春拍成交额看,多没有超过去年。秋拍正在进行时,有部分公司已经公布了数据,成交额较去年秋拍均有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的下降,有的公司数据较为含糊,给人的感觉是底气不足。
这一年,可能由于没有爆炸性新闻,媒体对拍卖业关注的热情也不比往年,不用说现场直播早就没有了,就连过去天天报道拍卖新闻的知名报刊、知名网站也缩小了相关版面,有的网站关于拍卖的新闻更新速度变慢,也有网站的拍卖版面除了春秋两拍期间还有的可看,平时则以广告为主,其他内容剩不了几行字了。还有的干脆改版为以学术讨论或具体作品评论为主了。
这一年,那些数量众多但不大被关注的小艺术品拍卖公司有的开始转向。从拍品类别看:不再追求上档次,所拍的翠玉之类大多以价格在千八百元的大路货为主,并且添加了南红、崖柏等适合一般民众需求的小东西。从盈利模式看:有的公司不再以收取佣金为主,而是借以拍卖的形式销售自营的或者变相自营的商品。也有小拍卖公司干脆把拍卖会变成了为文玩市场、小商品市场乃至海鲜市场聚拢人气的宣传工具,走穴于各个市场之中。笔者在京城就不止一次看到某家拍卖公司将在某艺术品市场中举办“买卖双方0佣金”的文玩、收藏拍卖会的宣传广告。可见他们的收益是另有来源。
这一年,网上拍卖不仅不再是新闻,也不再是业内业外议论的话题。鲜见有人再分析网拍的利弊了,也很少有人再纠缠是不是违反《拍卖法》了。与此同时,拍卖公司大面积介入“网拍”。
这一年,悄然兴起的“微拍”倒是新事物,还出现了几个小有名气的“微拍群”。尽管有些议论,但仍有发展趋势。
这一年,政府对拍卖行业的管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实行多年的拍卖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审批要求被国务院取消了;二是文物拍卖企业的拍卖经营资质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了。但同时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管也相应加强了。据说前些日子,上海十四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因所报的年审资料不全,被国家文物局暂停了的资质。后经紧急补救,部分公司的资质得以恢复,才正常举办秋拍。
基于以上管见,略述几点拙识。
一 拍卖行业或将回归“两头忙”的特性。
“拍卖”和大多数行业不同,有的行业是有自己产品或者充足的货源,但市场需求不旺,他们的主要精力则是用于开发市场;相反,有的行业是市场需求不成问题但货源紧缺,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于产品的开发或者货源的组织。而“拍卖”的特点则是,必须货源、客源两手抓,而且两手都得硬,缺了那一头都不行。所以“拍卖”本来就是非常辛苦的“两头忙”行当。其中的辛酸,业内人士都会有深刻的感触。尤其是做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可能感触更深。
组织一场拍卖会要同时或者交叉在组织拍品、安排活动、资料报审、发动客源等四、五条战线上拼搏。而这几项工作又以组织拍品和发动客源为重,每年周而复始地组织一两千件有分量、有卖相的文物艺术品上会,谈何容易?文物艺术品不是萝卜白菜,而是存量极少或者产量极低的稀罕物。是手托着钱都不一定买得到的稀罕物!拍卖公司凭着两只慧眼和一条不烂之舌,硬要说动卖家拿出藏品参加拍卖,何其难也?在文物艺术品市场疯狂的时候,市场价格高于藏家的期望值,藏家还可能较顺利将自己的藏品出手,炒家们当然乐意趁高价位之机赶紧出货,这样使拍品征集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得以掩盖。而市场一旦归于理性,市场价格趋于平稳时,藏家惜售、炒家锁仓是必然现象。因而拍卖业的“拍品征集难”的特性也就很必然地显现了。
再看客源发动。文物艺术品本来就是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系数不大的小众消费,特别是其中高精尖的东西,可以说市场面非常狭窄。即或是在文物艺术品市场高潮时,那些亿元量级的甚至连千万级的拍品都算上,竞买者也是财富金字塔尖端的极少数群体。可着全国数,买家总共又有几多?无非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家实力很强且主要以自投资为目的的公司和富豪。当然,至于那些几十万、几百万级的拍品买家的总量肯定要多一些,但其中以赚取更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投资者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公司和个人,在容易赚大钱的艺术品市场热时期,会不请自来。他们游走于各大拍卖公司之间,或者做空或者做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使得整个拍卖市场显得异常活跃,推动拍品价格成几何级数狂涨。这时候。拍卖公司虽然用不着发动客源。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拍卖公司不得不极力巴结这些拍卖场上的豪客,以留住客源。甚至对他们久拖货款的违约行为也不得不无限度忍让。其实这种维护客源的也是非常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
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不可能允许这种非常态的击鼓传花式流转模式永久继续下去,终究有一天会归于沉寂。不幸的是,这两年“狼来了”。相当一部分文物艺术品的投资客或者遇到了资金问题、或者看空市场、或者.....,总之不少客户缩手了。“任性”出价的买家少了,那么拍卖公司的客源问题也就重新突显了出来。维护老客源,开发新客源的难题也就回归到拍卖行业了。
所以说拍卖行业在新常态的形势下更得“两头忙”了。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