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0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 实现四连冠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12-08]
杭州12月4日讯 (记者 刘慧) 记者今天从省文化厅获悉,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国上榜项目306项,浙江以30项的入选数位列各省区市第一。这也是继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我省连续4次入选项目数量保持全国第一,实现四连冠,总计入选217项。
我省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30个项目是民间文学:刘阮传说、常山喝彩歌谣、绍兴童谣;传统音乐: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传统舞蹈:鳌江划大龙、青田百鸟灯舞、淳安竹马、上舍化龙灯;传统戏剧:绍兴目连戏;曲艺:丽水鼓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草塔抖狮子;传统美术:桐庐剪纸、泰顺木偶头雕刻、乐清首饰龙;传统技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传统医药:董氏儿科医术、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杨继洲针灸;民俗:三门祭冬、前童元宵行会、孝子祭、诸葛后裔祭祖、畲族婚俗、河上龙灯胜会、潮神祭祀,共计10大类。
我省之所以能够实现四连冠,关键在于各级文化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非遗保护中创造了诸多第一: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率先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行津贴制度,率先开展全省非遗大普查并取得丰硕成果,率先建立8个高校省级非遗研究基地、36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同时,11个市、90个县(市、区),还拥有443座非遗馆,基本形成省域全覆盖。
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目前,我省各地参与非遗普查和保护的志愿者达23万人。然而,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是非遗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促使我省非遗人在实践中独创了“法治非遗、活力非遗、美丽非遗、智慧非遗、设施非遗、生态非遗、银幕非遗、印象非遗、志愿非遗、共享非遗”等举措。针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突出的濒危现状,我省公布了重点培育的120个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和重点培育的项目,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体育等门类,对这些项目在资金扶持、基地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还出资360万元,分3个年度支持濒危剧种的保护发展,致力于改善表演艺术类项目的传承困境。本次入选的国遗项目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类项目入选8项,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各省入选平均水平。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