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关注竹刻艺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02
  长期以来,竹刻艺术品一直处于被收藏家、投资者忽视的状态。近两年来,竹刻艺术品有趋热之势。尤其是在拍卖市场上,一些上好的古代竹刻艺术品同样能引起人们激烈竞投,甚至把行情扬升。

  竹刻品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竹刻的艺术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另一方面,一些收藏爱好者学得瓷器、书画、古玉的价格过高,是一般老百姓难以承受的,而且赝品甚多,投资风险较大。于是一些人把目标转移到欣赏价值高又不易被假冒的竹刻品上。

  竹刻艺术的历史追溯起来应有上千年。人们习惯把竹、松、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事实上,生活中与竹子相关的地方并不少。诗人喜写竹,画家好画竹,艺人爱刻竹,而各种竹制品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凡而普通的竹给予生活一种超然的美。因此,竹刻艺术品自古就是中国人嗜好之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西汉彩漆龙纹竹勺”,可见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喜用竹雕刻成精美的器物。有关当时的雕竹制器的概况,南北朝诗人部有诗句加以描述。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在汉代竹刻的技艺中,已出现了“留青”刻法。

  据悉,竹刻成为专门的工艺美术品种,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的。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较少,明代中期起竹刻工艺日益繁荣,名家辈出,使竹刻从实用性为主转变成供人玩赏的艺术品。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是明清时期的竹刻艺术的两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为代表。他们三人均擅用深刻、浮雕、圆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由于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擅绘画、书法、篆刻等,在竹刻时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亲切自然。在朱氏三代的努力下“嘉定派”成为当时全国竹刻艺术最大的流派。

  金陵派的竹刻艺术与嘉定派有所不同,不讲究精雕细琢,只就天然形态稍加凿磨,被人称之“大璞不斫”。雕刻的主要技法是浅刻,即竹刻中的阴文刻法。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使刻出的景物再现书画的笔墨情趣。该派创始于明代中期,由濮仲谦首创,可惜的是濮氏去世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竟然殆无一人。

  清代竹刻在继承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又出现“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刻法。前者是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却青,留下一层竹黄,经煮、晒、压、胶合后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图纹饰。后者创始于清代中期。“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

  通过对竹刻的简单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竹刻具有极深的艺术性,艺人们巧夺天工,让本无声色的竹制品在他们的手中生花出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制作出来的成品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

  竹制品的保存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北方,竹制品很容易受到干燥的气候影响而出现裂纹。能够流传下来的明清竹刻品也算得上是奇货可居,拍卖场上,该时期造型、雕刻都不错的竹刻品往往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随着人们对竹制品的不断认知,这些竹刻小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到那时,竹刻艺术品的价值会更高。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