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洛庄汉墓近又发现3座陪葬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02
  动物陪葬坑经鉴定主要是家畜类,包括羊、兔、狗、猪、未成年小猪等本报讯 济南洛庄汉墓经1999年夏和2000年一年的抢救性发掘,共在主墓室周围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3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特别是一套19件编钟和6套107件编磬的发现,创下了汉代考古的新记录,而陪葬坑和祭祀坑数量之多和分层埋藏的现象,更属汉墓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洛庄汉墓也因此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成了新的考古队,按照工作计划,开始全面钻探调查清理主墓室周围的遗迹,并将部分封土去至原汉代地表,8月下旬在东墓道南的10号陪葬坑南侧,发现一座南北向的大型陪葬坑,编号34,开口于第三层。11月上旬分别在西墓道的西侧和北侧发现两座祭祀坑,分别编号为35和36。其中,35号坑位于26号坑西南部,开口于第二层;36号坑位于16号坑西部,28号坑北部,开口于第一层。此外,还在东墓道南北两侧新发现多处柱洞遗迹,在封土东约200米处发现一条南北向的沟,因未解剖,内涵不清。

  34号坑发现于10号坑入口处的南侧,北距东墓道约20米,南北向,入口朝北,开口于汉代原地表。坑形与以前发现的陪葬坑在构造上完全相同,平面呈“凸”字形,入口处较窄,下挖台阶,立柱封门。坑长25、宽1.9、深1.8米,坑底四周铺设木地龙,并在其上每隔1米多立一根柱子,其上用横木相连,圆木密排封顶。坑内共发现各种完整的动物骨架110具,其排列特点为:北半部分放置的骨架较稀疏,中部渐密,南半部分达到非常密的程度,这是因为这一部分的动物骨架并不是一层,从目前堆积情况看至少有两层,因此动物骨架的数量应该不止110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博士和山东省博物馆张生等专家的初步鉴定,这些动物主要是家畜类,包括羊、兔子、狗、猪、未成年小猪等。这些动物均为杀死后整体埋葬,北部和中部主要是羊和兔子,南部以猪为主,其次可见少量狗骨架。发现的羊有的有角有的没有,年龄均属成年体。猪的个体较大,一开始发现时,因其均有外突犬齿,头骨最长的达40厘米,以为是野猪,后来经鉴定才确定为家猪。

  有意思的是,在坑南部的北侧发现了两个装动物的木笼子,从保存较好的一个可知,其长180、宽47厘米,用竖圆木条插成,里装有小猪和兔子。从笼子里的动物姿势和出土状可以看出,这些小东西挤在一起,互相叠压,看样子像是被活埋的。

  34号坑的发现不仅为洛庄汉墓陪葬坑的种类增加了一个新的类型,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汉代随葬品的种类也有很重要的价值。洛庄汉墓在3号坑内曾发现大量猪羊的“肘子”肉,而34号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肉坑”,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种埋葬动物的现象,使我们想到了汉景帝阳陵中发现的大量陶塑家畜的情况,二者相比可知有共同之处。

  35号坑位于西墓道的西侧约8米处,通长4、宽约1.8米,出土陶瓮2件、带盖陶壶9件,还有鸡、鱼、羊骨等。尤为重要的是,在该坑内发现了一枚“吕大官丞”的封泥,为确定墓葬的年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新的证据。9件陶壶的发现在洛庄汉墓中还是首次,丰富了陶器的种类。

  36号坑位于西墓道的北部,16号坑的西邻。东西长5、南北宽3米,通道向西。坑内随葬物品分三层放置,每层用木板搭成平台。第一层为木俑、木马之类,全部朽完,只存痕迹。第二层为泥俑,其中北部为乐舞俑,分为直立和跽坐两种,均为带胡须的男性,还发现有木刻小编钟和泥质架子座以及2件未知器座;南侧为武士泥俑,因板朽几乎全部斜倒于东侧。第三层亦分为两部分,北半部为3件陶罐和1件陶盆,盆内放猪骨一块;南半部为整齐的武士泥俑方队。最底层也铺有木板。

  至此,洛庄汉墓已在主墓室周围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2001年虽然没有重大发现,但新发现的3座坑也进一步丰富了洛庄汉墓的内容,特别是动物陪葬坑这样的遗存不仅对研究汉代的埋葬习俗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家畜的进化史也是难得的一批好资料。

房道国 高继习 郭俊峰 刘 剑 中国文物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