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龙:艺术家不应被市场左右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11-11]
“农民其实很美,值得我一生去画”。近日,在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戴少龙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他将自己的新近作品贴在墙上,那是一张张有着厚重色彩的画面,画中的陕北农民形象夸张、憨态可掬。
戴少龙画农民题材已画了近30年,乐在其中。“我画的农民远离城市,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很多可贵的东西”。
戴少龙说,他的画可能不合主流市场口味,但这不重要。“艺术家不应被市场左右。我不做虚假的艺术,真实的最美”。
戴少龙的“农民情结”始于青年时期。高中毕业时,他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洪山公社。“我刚到农村时很不适应。但眼前的农民们辛苦劳作于田地间、毫无怨言、自得其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戴少龙说,“下放期间,老乡们对我的生活很照顾、很体贴。从此,农民的印象在我的心中烙下印迹,挥之不去。”
1987年,戴少龙去陕北采风。“陕北农民家从不锁门,很好客。你可以随意串门、参观,甚至留下来吃饭、过夜,他们都热情欢迎。”戴少龙说,“从此,我找到了创作的重心。身着大红袄的女性、扎白头巾的老农成为最常见的标志、符号,贯穿我近30年的创作生涯。”
近30年来,戴少龙每年都会去农村采风数次,与农民一起吃住,观察他们的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身体有点扭曲,鼻子扁大,嘴唇肥厚,五官并不端正,很难用传统意义的“美”来审视戴少龙笔下的农民。“我画农民不想取悦任何人,更不会考虑市场。悦目的并不都是美的。”戴少龙说,“我画人物取其‘拙’味。夸张变形间凸显淳朴粗犷,流露人性之美,这就是我眼中真正的‘美’。”
戴少龙的画中,朱砂红被大量运用,这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画中的羊和女性,代表着与人为善的美德;多种元素融合,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现代文明进程中,那些质朴、温暖的东西正在慢慢消逝。作为艺术家需要去关注、去唤醒,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曾经有人批评戴少龙的作品过于乡土化、不够高雅,建议他改变题材,并把人画得美一点。戴少龙却不以为然。“我画的不是农民身上的乡土气,而是农民的内在精神。它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且是当下容易被忽视的。所以,画农民一点不庸俗,这个题材很‘当代’。”他说。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