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西迁的锡伯族:部分人仍然在使用满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9-17
为了纪念锡伯族大西迁250周年,近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了系列活动,其中,纪念锡伯族西迁伊犁戍边屯垦250周年座谈会是重头活动之一,本报记者有幸被邀请参加此次纪念活动。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当下锡伯族文化生态状况,提出了保护、传承锡伯族文化的独到见解。有专家认为,理解西迁历史应该放在现实和未来中理解,并不是说一两句语言、认识几个文字就是民族文化。

  锡伯族西迁改写和创造了锡伯族的历史,对锡伯族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一支由东北锡伯族军人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3275人队伍,奉旨从盛京(今沈阳)出发,靠着极为原始的交通工具,完成了从东到西,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戍边的行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伊犁。现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族人是他们的子孙。

  “西迁”是锡伯族史上的最大事件,这个世居东北的民族从此被拆成两部。生活在东北的锡伯族人,早已不使用锡伯语,但在遥远的西北边陲,一个叫做察布查尔的地方,3000多名从东北迁徙而来的锡伯族人却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较为完整地保存和发展下来。现在有2万锡伯族人每天都说着这种古老的语言,保留着贝伦舞和射箭传统,这里也成为我国唯一完整保留锡伯语的地方。由于锡伯族语言文字与满文相通,在满族已丢失了自己语言与文字的今天,锡伯语也成为满文的活化石,进而显得更为珍贵。

  但是,像世界各地民族文化面临的问题一样,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族文化特色也在不断消退。比如锡伯族的语言,除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外,已基本失传。

  目前,我国有锡伯族人口18万,主要分布在辽宁和新疆两地。其中,辽宁有12.6万。察布查尔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但该县锡伯族人口只有2万多。

  新疆部分锡伯族人仍然在使用的满文(1947年定名锡伯文)已经成为濒危文字,其语言——锡伯语(满语口语)也已处于消失的边缘。这一语言文字一旦消失,就意味着一个曾经被一个朝代(清朝)使用的语言文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必将是一种遗憾。

  座谈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语委研究员佟加·庆夫坦言:“锡伯族语言文字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衰退期。现在,锡伯文在公务活动中的应用,学校锡伯、汉双语教学,图书教材出版等重要领域出现萎缩现象,锡伯族语言文字环境在一步步恶化,现在能够熟练使用锡伯文的人已经所剩无几。能够读懂、看懂锡伯族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少,虽然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基本上能够阅读、书写锡伯文,但年轻些的,没有多少人还能够阅读、书写锡伯文了。 ”

  如何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和内容

  如果说锡伯族语言生存状况已不容乐观,文字的状况则更加岌岌可危。作为一种工具,语言文字如果失去了现实意义,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它,它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佟加·庆夫说,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新的形势下,民族语言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处于衰退当中,作为锡伯族语言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者,他做了大量的基层调研。今年上半年他到新疆的巩留、伊宁市、塔城、克拉玛依、乌鲁木齐,还到自治县县直一些部门,做了3000多份问卷调查。一归纳让他大吃一惊,锡伯文化正在消亡,除了自治县稍微好一点,其他地区语言文化消失的程度非常厉害,他觉得有几个问题要正确地面对,必须要采取应急措施:一是培养专业人才。现在会锡伯文的、能够搞翻译研究的都是老人,仅仅依靠这些人维持是不够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严峻的问题。语言文化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是研究的层次,现在需要这个层次的人,可以搞专业人才的培训规划。二是文化建设方面缺少很多东西,锡伯族简史是有的,锡伯族历史基本上也有,但没有屯垦史、没有教育史,原来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100多年的教育,在新疆双语教育是最早开始的,这些东西都要总结。

  目前锡伯语现状令人担忧,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小学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进行锡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全校共25个班级(含学前班),其中15个班级实行双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锡伯语中的100多个音节,锡伯语的前景并不乐观。

  佟加·庆夫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锡伯语中,30%至40%的词语已经借用了汉语,锡伯语本身的表达能力在下降,从一种精细的语言,变为一种粗糙与模糊的语言。比如麻雀,只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又分100多个种类,但现在的锡伯语只能够表达清楚麻雀的意思,细分的种类则只能用汉语来描述。每一个词汇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文化的信息。而一种语言的表达能力越低,语言中深层次的内容便丢失得越多,这种语言也就越危险。 ”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