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改革引争议:古诗文被删 八股文进课本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9-14]
新学期开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就消失在了上海的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同时被删的还有《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7首经典诗作。根据公开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消失在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其中22篇为经典古文、古诗词。取代过去经典课文的,则是周杰伦的《蜗牛》、《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类新面孔。与此同时,浙江的一所百年名校则在新编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一向被认为是“僵化”、“迂腐”代表的八股文。
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总能引发巨大争议。语文教材的每次改革为何都牵动人心?语文这门学科究竟有多重要?减 古诗文“退役”
让青少年离历史越来越远?
上海的小学一年级新版教材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颇受争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朗朗上口的诗句居然从课本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包括《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经典之作。
专家表示,要学好语文就要从它的根源即古文、诗歌学起,这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删掉实在可惜。像《登鹳雀楼》、《江雪》这类诗词几乎人人儿时都曾学过,通俗易懂,如今也都会吟诵,可见这类删掉的诗歌也并不难,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007年,部分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伶官传序》、《病梅馆记》等多篇古文名作。
对于经典课文一一被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曾表示反对,把这类经典古诗词删去,会让青少年离过去的历史越来越远。正因时代走远,才更有必要保留这类课文。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出现了多套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版”;北师大出版社的“北师大版”、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鲁人版”、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粤教版”等。一些版本中被删去的古代诗词和散文,在另一些版本中还得以保存。鲁迅“大撤退”
适当压缩作品“并非要抛弃”
2010年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事实上,在这之前,有关鲁迅作品将撤出语文课本的传闻由来已久。
不少网友为鲁迅“叫屈”,认为一下子删减掉这么多他的文章,让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耳熟能详的句子突然消失了,对学生和老师都不好。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记者也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深受鲁迅作品的影响,因此对鲁迅作品的大量淡出表示遗憾,他们认为鲁迅作品里的批判意识到现在更应该被提倡,更值得孩子们学习。
对“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引发的争议,人教社则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要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是教材出版者和部分学者家长的共识。于是,才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入选。
分析语文为何如此重要?
语文教材不仅是母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教材的任何微小调整总是牵动人心。不论是之前“人教版教材的30多处错误”引发争议、“鲁迅退出语文教材”,还是最近“古诗词被删”、“对民国教材的追捧”,都证明了语文学科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说,语文教材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打好阅读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更深刻地领悟生活。语文教材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广博的阅读,他们对话古今中西那些鲜活的人物,与其中一些灵魂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自然而然地思慕和反省。在读书的过程中,生命和自然的奥义向他们层层敞开。增 八股文进教材
“糟粕”复燃还是“精华”传承?
八股文,本只是一种对形式有严格要求的议论文体。其被明清科举考试定为“御用”行文格式后,逐渐“恶名远扬”,成为“僵化”、“迂腐”的代名词。杭州高级中学是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作为改革的一项举措,2014年秋季学期,该校推出了新的语文必修教材。因其中收录了八股文,引发了社会关注。
翻开这套一共六册的校本教科书,记者看到,第三册第七单元正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八股文”部分,该单元收入三篇文章,分别是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王守仁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在该单元的“导读”部分,教材编写者、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写道,“科举考试是明清两代大多数士子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明清两代的士子在八股文上可谓说倾尽心力。其间,诞生了不少文实俱佳的好作品,也产生了相当多的与科举有关的其他类型的文章。”
有人认为,八股文行文刻板僵化,要求生于21世纪的少年学习明清科举的“陈腐之物”,实在是“逆潮流而行”。与社会评价相左的是,教育界人士对此举多持肯定。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轩说,对于八股文不应一概地否定,一篇文章能否入选教材,张文轩认为,适当地在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优秀的“八股文”是一种好的尝试。文章的体裁是丰富多样的,让学生多认识一种文体没有坏处,即便有坏处也要知道坏在什么地方。
流行歌入课本
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2014年6月,语文版新版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已经通过教育部验收。一系列变化引发关注。比如,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暂时还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对于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被收录教材,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版课本修订版主编王旭明认为,周杰伦其人其事其词完全应该进入教材,且可讲深讲透。但是,语文版教材毕竟不是一个人的教材,这套教材还要受许多因素制约。由于该单元有一篇同题课文,因此周杰伦《蜗牛》作为对该课文的辅助。
周杰伦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语文教材的流行歌手。2005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入了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
此教材的主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认为,流行歌曲通常被定位在大众文化,不能进入严肃艺术的范畴,离文学似乎更远,其实这是短视的偏见。从诗歌历史看,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中国早期的“诗三百”都是有曲调、可以吟唱的。诗不能吟唱,是最近一百年的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