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少其晚年无法看书让人诵书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9-11]
逸墨撇脱,养士人家风;辩学问难,知开卷有益。记得学生时代,中外文学名著不易借阅,偶得一书,废寝忘食,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读完,以免误了別人轮候。接着喜欢读史读传,了解历史,学样做人。走进知识森林,东张西望,不知疲倦的青春,有的只是得到知识的满足。老来也不可床头书尽,随手拈来读闲书,养一分闲逸,多一分写意。写字、画画再忙,就是不肯轻易浪费读书时光,想不到读书已成为我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南宋邓椿《画继》中说:“画者,文之极也。故古今之人,颇多著意。”文人士大丈《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既挥染超拨,又评品精高。文人多读书,不晓画者寡矣,若其为人无文,乃不读书之过,能有晓画寡矣!黄宾虹先生在《鉴古名画论略》中说:“宋元而后,画多文人学士之作,文必己出,妙合天成。大者长歌,小或数韵,无不秉经酌雅,味隽神清。”所谓文人,就是有相当文化学养,精文辞赋一类的读书人。宾翁本人博览群书,于国学无所不窥,立身修德,拜师游学,耕读传家。他在《八十自叙》中说:“伏居燕市,谢绝应酬,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他的画,从追求内美到逸格的创造,完成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品格。一位笔墨功力型兼文人学者型的国画大师,其学养基础是从读书中来的。
现代人工作、应酬都很忙,有空闲时间就看电视、电脑、手机,看似抓住分秒捕捉知识、讯息,其实注意力分散,思维没系统,资讯如洪水巨浪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支离破碎,人们忙于匆匆忙忙,浑浑噩噩,头脑充血,一片空白!不要说读书,就看报也少了;不要说执笔忘字,就连说话也突然不知如何表达、不知所云,总是觉得缺少人生的机智和丰富的词汇。昔日学子文人的宁静书斋,百千本藏书或许已被尘封,读书之处也多被影视、卡啦OK所占领。
绘画者,虽然说能令人沉醉画画而乐:有个大画室,放放音乐喝喝茶,一画就几小时而不知疲倦,以为勤动笔、苦练功就一定可以成名画家。世氛日嚣,人生靡乐;眼大无光,瞢瞢不明。画家如不读书,功夫再好也只不过是熟也庸工。陆俨少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作画仅是三分。”个中道理聪明人自会领悟,因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人的心灵归宿,读书体道、养心,人才能澄怀,画才能释怀。唯有淡定读书,才可致空灵虚静,可让气韵流动于笔底,画出传世之作。空则入禅,欲则入俗;画入俗,则是“一落唇吻,便入死门”,唯读书可以医俗。
画画之人读书,当然少不了读唐诗宋词,也不能错过读历代画论,这是前人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理论,真是度人金针!为什么中国人用毛笔、水墨画山水,一画就一千年,因为表现的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都以“士大夫”和“逸品”作为个人感情的旨归。明白了“澄怀观道”“畅神”的超越,也知“心斋”、“坐忘”的虚静,“心性”的精神修炼成为中国画之“道”,最终目的在于清静、无为、自在,这就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读书治学,不一定是文学学士、硕士、博士的专利,文化人梁漱暝只有一张中学毕业文凭,却在英才群聚的北大校园显露风芒,只是因为一直坚持修学,精进不懈!齐白石也只是读了几年私塾,却也写出了不少好诗好画。
赖少其先生平生爱读书,书有“读书最乐”四字以示心迹。他晚年不幸患帕金森症,令他无法看书,我曾见他叫人诵书给他听,没有忘记书香。他脑部开刀后,我前往探望,他写了一首诗给我:“不惜千金买宝刀,老来还上碧云霄;头颅打洞放恶血,卧听冰河马萧萧”是何等乐观情怀!难怪他的画作晚年变法得如此磊落,直抒胸中块垒,将读书心得注入画学,心灵的安适与恬淡,让他的书画返朴归真,一片童心稚趣!
每日清晨,风和景雅,竹窗明轩,山岚泉声。以千乘为轻,亦以一瓢为足;身外之物,何须计较,唯读书绘画,犹未忘情。我曾读过一联,却无奈忘了作者姓名,还是公之同好吧:读书名画,宿世良朋真富贵;秋月春花,当前佳句即神仙。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