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南京发现康熙奉旨蠲免三则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23
  本报讯(记者曾玉娟通讯员文宣)记者昨日从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获悉,该局的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南京孝陵卫小卫街段宁杭公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一高大的古代石碑,经研究这是清康熙年间的奉旨蠲免三则碑,对研究明孝陵发展历史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明朝当时在孝陵外部设立卫所,为军事建制,担任保卫任务,人数达5600人,因驻扎在孝陵附近,则称孝陵卫。清初对孝陵的保护还是重视的,康熙皇帝六次谒陵,并书写“治隆唐宋”四字立碑勤石。此次该石碑的发现,是对这段史实的较好补充和印证。

  该碑为青石质,高2.2米,宽近1米,碑额篆刻《奉旨蠲免三则碑》字样,碑通体镌文,但字体多已不清,四周浅雕的云纹还比较清晰,经文物考古专家辨识,已确证这是一块立于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政府公文碑。该碑碑文内容与明孝陵有关,但却未见文献记载,所以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碑文述及,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政府规定原明孝陵守陵军丁要纳银两用于地方氵曹运造船,但实际上原孝陵卫的守军“各户故绝过多,册内有名无人,钱粮有征无纳”,导致地方官员无从落实有关款项,至康熙年间,江宁府上元县长官向清中央政府提出,希望蠲免原明代孝陵守军军户的钱粮,后经核查属实,清政府同意蠲免,并希望地方官吏遵照执行,差役下乡。为保证政府法令为公众知晓,地方官员特地勒碑刻石予以公示。

  从这块清代初年的石碑文物上,可以了解到明孝陵守军即“孝陵卫”在明代以后的状况及清政府对其实行管理的情形,也能从一个侧面观察到明孝陵的盛衰过程。

  《江南时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