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海南名医收藏数万卷中医典籍 含《黄帝内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7-15]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古籍非常陌生。然而,近日一条“海口民间收藏上万卷中医古籍”的消息却在网上不胫而走。
这批藏书的主人,是已故海南名医霍列五。一生专注中医研究的他,收藏了上千种数万卷中医典籍,其中不乏《黄帝内经》、《仲景全书》、《本草纲目》等明清多种刻本在内的珍贵中医古籍,历经百余年,品相完好,在海南民间古籍收藏中实属罕见。专家认为,霍家藏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海南文化内涵的提升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近日,一条“海口民间收藏上万卷中医古籍”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这批藏书的主人,是已故海南名医霍列五。一生专注中医研究的他,收藏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共有上千种数万卷,其中不乏《黄帝内经》、《仲景全书》、《本草纲目》等明清多种刻本在内的大量珍贵中医古籍。
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乔红霞在查看这些古籍时表示,“在海南常年酷热潮湿环境下,历经特殊年代的辗转,霍家能如此系统、完好地收藏大量中医古籍实在难得。霍家藏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海南文化内涵的提升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
最“年长”古籍,保留明代刻版风格
进入房间,在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大堆古籍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黄帝内经素问》。记者看到,这本《黄帝内经素问》在众多古籍中页面发黄程度最高,看样子着实有些年头了。
“有眼光,这本书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会拿出来给人看。”站在一旁,霍列五之子霍毅告诉记者,这本《黄帝内经素问》为清代宏道堂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刻本,是霍家藏书中年代最久远的一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上面保留有历代医者心得的珍贵批注。
那么,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霍家视若珍宝呢?
据了解,《黄帝内经》是我囯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相传为黄帝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古书早已失传,后来经过唐代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才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著名医家吴琨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全文注释,著成《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一书(又名《素问吴注》)。
记者了解到,由于《黄帝内经》是秦汉以前的文字,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弥补了《黄帝内经》原文深奥难解的问题,对后学者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先人的智慧得以惠及后代子孙。如其中《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一句,王冰注为“表热为病,当汗泄之,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望除其热”,并不符合临床实际,而吴琨注为“首如裹,湿邪在首,如有物蒙裹也”,则得经文要旨,一语中的。
而霍家收藏的这本《黄帝内经素问》就是吴琨所注版本,全书字大行疏,有明显明代刻版风格,且保存完整,品相极佳,是难得的古医籍善本。
《云林神彀》:
最“价值”古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据霍毅介绍,霍家这批古籍中最为珍贵的当属有着“医林状元”之称的明代太医龚云林所著的《云林神彀》,是清同治丁卯年(1876年)经济堂藏版,蕴经堂重刻本。这本书的内容涉及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灸法,里面的许多验方至今依然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有一年,海南哮喘盛行,许多本地患者一直都治不好,后来找到父亲,父亲根据《云林神彀》里的方子,制药丸紫金丹,把所有的病患都治愈了,我记得,他们还专程上门感谢父亲。”霍毅回忆说,作为中医的霍列五就曾多次应用其中的内府秘方,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
“古方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变了,疾病也变了,药方为何还能用呢?这就是中医古方的神奇之处。”霍毅表示,每种方子都蕴含着中医理论,并不是说照搬古方,而是吃透古方的辨证内涵,对临床进行指导。龚廷贤的学术影响十分深远,至今医界名门多以其著作作为临床指导而珍藏,就连美国国会图书馆也藏有《云林神彀》全书。
除《云林神彀》外,霍毅表示,藏书中目前发现比较具有实用价值的还有《本草纲目》等。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有102种版本《本草纲目》散落各地,在霍家藏书中就出现了三个版本,分别为民国七年(1908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藏版《本草纲目》、民国五年(1906年)上海鸿宝斋印行《校正本草纲目》和民囯十五年(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第八版的石印本《增广本草纲目》,特别是书中木刻插图较为珍贵。
《鼠疫汇编》:
最“海南”古籍,地方医治鼠疫指导手册
1911年以前,岭南地区出版的中医古籍并不算多,据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所载,在广东省(含海南)编著和重刻出版的医书存目有191种,体现了岭南医家重实干而少著述的特点,因此,传世医籍尤显珍贵。霍家收藏的这本《鼠疫汇编》便是其中之一,与海南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据了解,清代末年,鼠疫在岭南一带十分盛行,而海南地处热带,老鼠和跳蚤的分布密度都较高,从清末至民国初期长达55年间,海南北部地区一直有鼠疫流行。为了防治瘟疫,广东人罗芝园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预防、医治鼠疫的中医学著作《鼠疫汇编》,内容包括罗芝园对鼠疫病病因病机的独到认识,以及根据王清任《医林改错》解毒活血汤加减而成的鼠疫专方、危重症的加减施治及众多岭南的经验方、外治法、防疫法、避复法等。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鼠疫汇编》第一稿付印。每次为病人看病开方,罗芝园就会送病人一本《鼠疫汇编》。由于防治效果良好,该书广为流传,每隔一、二年就要增订重刻一次,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罗芝园写出《鼠疫汇编辨误弁言》为止,《鼠疫汇编》一共刻印过五版,远播至琼、闽、江、浙等地。
记者注意到,霍家收藏的这本《鼠疫汇编》出版于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由海口高州会馆捐刻,翰文堂藏板,书为16开本,共49页,大字宋体排印,间有小字夹注。据悉,这便是当时为防治海南鼠疫而专门印刻的第五版,成为当年针对性的医学指导手册,有效缓解了海南当时的疫情。
稀缺古籍:
应尽快纳入海南省古籍著录平台
“霍家藏书,种类数百种,涵盖中医理论完整体系,而且像《鼠疫汇编》还可以当作海南出版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乔红霞表示,霍家珍藏的万卷中医古籍也引起了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海南省图书馆)的关注。“在古籍现存量有限的海南,如此大量中医古籍的出现,实属难得。”
据霍毅回忆,为保存这批古籍,霍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经历两次劫难,一次是“文革”时期,大破“四旧”,所藏大部分古籍遭到破坏。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母亲去世的时候,老宅失窃,又有一批包括明代木刻本在内的古籍下落不明。”
遭到这两次打击,霍毅表示,希望把父亲遗留下来的中医古籍验方整理出版,同时,也希望寻求社会力量合作传承,将自己手中的中医古籍能够重新发挥作用。
接受记者采访时,乔红霞表示,近年来,由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古籍保护工作在各地都引起重视,海南省古籍著录平台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希望这批中医古籍能尽快纳入海南省古籍著录平台,并将其中有关海南的古籍数字化,展示其重要的医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使古籍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