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曾侯乙墓的椁木原地脱水完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18
  出土过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大型成套编钟的曾侯乙墓,其墓坑椁木原地脱水工程日前完工。文物专家称,此举开创了世界古墓木椁原地脱水的先河。而同时,这一工程的完工,还使原深达13米、被4米多深的水浸泡,有“水晶宫”之称的曾侯乙墓地,再见天日。
  据湖北省有关文物专介绍,出土文物难保护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工作者。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博物馆馆长陈中行经历15年研究,发明了可以有效对小型漆器进行脱水处理的乙二醛法。

  曾侯乙墓1978年主棺出土后,乙二醛法无法处理重达七吨半的外棺(考古学上称椁)和二吨半的内棺。为了保护棺椁,工作人员每天往主棺上喷两次水将棺木浸透,每次要喷一个小时,每天大约需要四五吨。1992年开始,陈中行历经六年时间,对原方法进行了改进,成功地实现了对主棺的脱水处理。而由于对脱水技术把握不大,再加之缺资金,椁木一直采用水浸办法保存。由于经过长年浸泡,椁木表层已轻微腐蚀并逐渐变形开裂。

  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专家的指导下,随州市文物局开始对曾侯乙墓木椁进行抢救性保护。他们在墓坑的东、西、南三面挖隔水沟,截断地下水进入墓坑的通道,在椁木自然风干后,运用调制的化学药剂喷洒椁木,将椁木凝固在一起,避免了椁木的自然风化、扭曲和开裂。

  目前,曾侯乙墓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木椁已基本脱水完毕,木椁软腐木质已逐渐变硬,颜色慢慢恢复到原来的色彩,裂纹也在慢慢缩小。随州市文物部门表示,在文物工作者对文物进行复制复原工作后,曾侯乙墓地将向游人开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