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个展

"艺为人生"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在京开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6-30
时值冯法祀百年诞辰之际,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中央戏剧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办的“艺为人生——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展览既以历时的线索反映他不同时期的研究与创作,更聚焦他艺术生涯中两个重要艺术时期——20世纪40年代抗敌演剧队时期和50年代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期,二百余件作品配合文献史料,构成冯法祀艺术人生的宏览,彰显出老一辈油画家对艺术与时代的关切。

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讲到:“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嵌印着几代艺术家探索奋进的足迹。他们坚持用艺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讴歌中华民族的风骨正气,彰显中国艺术的文化理想,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视觉的印证,为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冯法祀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冯法祀在早年学习美术的同时,思想上就追求进步。1933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在徐悲鸿、颜文樑、吕斯百、潘玉良等油画前辈的共同熏陶下,树立起“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大学毕业后,冯法祀毅然携笔从戎,投身抗战热潮,在抗战文艺的大阵营中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以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参加“抗敌演剧队”,前往西南边陲,于战地中服务抗日军民,用画笔记录烽火岁月,践行了一位革命文艺家的高尚信念。冯法祀曾说:“演剧队不仅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更为主要的是锤炼和培养了我,使我的创作思想成长成熟,探索人生的信念执着坚强。”

此次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冯法祀这段不平凡的艺术经历,梳理其40年代在抗战大后方的稀世之作。此时期虽然生活艰难,但冯法祀创作颇丰。《演剧队的晨会》通过一代青年在前线战地的文艺生活,典型地传达出这支文化队伍朝气蓬勃的战斗生活和美好畅想。巨幅油画《开山》更以强有力的笔触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的壮志豪情。1938年,冯法祀曾与王琦一道赴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在美术系第二期短期训练班进行艺术学习。这段经历,使他认识到解放区人民生活和国统区的不同,遂以一幅反应前线国民党士兵悲惨生活的《捉虱子》针砭时弊。冯法祀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以细致入微的艺术视角,给予生活以真实的表达,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对战士和劳动者投以人性的观照。徐悲鸿曾在《民族艺术新型之剧宣四队》一文中,评价冯法祀的作品“以急行军作法描绘前后方动人场面,题材新颖,作法又深刻……可为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展览中,这个时期的作品以素描、速写、风景、油画肖像和群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场景,成为补遗抗战时期中国油画的重要篇章。


抗战胜利后,冯法祀随徐悲鸿北上,为恢复国立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不遗余力,满腔热情地迎来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冯法祀在中央美术学院任绘画系及油画科主任。不仅忘我地为新中国的油画教育工作谋篇布局,更投身于专业创作,在主题性油画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语言探索上达到新的境界。1955年,他不拘年龄与地位的差异,坚持参加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训练班学习,这也成为冯法祀后期艺术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在这种专注的创作精神指引下,冯法祀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以及多稿的形象斟酌,终在1957年完成了油画《刘胡兰就义》,这件作品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的鸿篇巨制,突出体现了冯法祀鲜明的革命艺术观,也奠定了他作为现实主义油画家代表的地位。


此次展览的另一亮点,就是展出了冯法祀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围绕着《刘胡兰就义》创作的近百张珍贵画稿首次整体亮相,成为冯法祀严谨的艺术态度和努力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规律的有力佐证,让人看到50年代中国油画吸收前苏联教学经验、在借鉴与体悟中形成个性的一条代表路径,回溯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这一重要历程。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