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四人艺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6-26]
“无界—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人作品展”可作如是观。这四位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子,在设计艺术领域早已是大鳄级的人物,为何还要联袂办画展?道理上面已经说了,如果更明确一点讲,那就是绘画总能以宗教的方式召唤游子们回到自己的领地。除此之外,别无它解。
画展的名称“无界”,是他们自取的。何谓“界”,境也,陲也,指不同领域的界限、界别。在四位艺术家的阐释中,“界”即是画地为牢,是思想的枷锁与创新的屏障。“无界”当然就是对“界”的超越与破除。其意思有二:一是对人为的专业栅栏的拆解;另一点,则是对艺术家身份界定的超越。其实,这两点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我更为看重的,是他们作品中的“无界”之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工艺与绘画、抽象与具象、科学与艺术,融通互生,混沦一体,大道归一。
细究起来,“无界”实际上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传统。其奠基者、开创者,多为“无界”的大师。如张仃是“毕加索加城隍庙”;庞薰琹是现代主义加民族化;吴冠中是“土土洋洋”,水彩、油彩、墨彩一把抓,“母鸡孵出小鸭来”;袁运甫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工艺到绘画,从设计到公共艺术,无不纵横挪移,一一涉猎。从根底上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育观、艺术观均是无边开放的结构。这方面典型事例很多,略说一例。20世纪80年代,张仃聘请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大师劳申柏为客座教授,并请他在大礼堂作了一场讲座。今天看来极平常的事,在那个时代却是革命性的举动。劳申柏的“无界”是世界皆知的,当张仃将其称为“同志”,并由翻译准确地传达给他时,他拊掌大乐,说了一句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天下搞艺术的都是同志”—“无界”得可以吧?
以时间计,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位艺术家都应是这场讲座的听众。这样算下来,我也是他们的半个同学。由此揣度,他们的“无界”之理念,或许就成形于那个年代吧?
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我零散地读过一些,但远算不上研究,只能谈点印象。
尼跃红本科、硕士修习的是染织艺术,博士阶段又专攻环境艺术。因其卓越的行政能力,他先后在北京多所高校担任领导工作。辗转腾挪于行政、设计领域,却丝毫不减他对油画艺术的热情。如果当下的油画家们多受制于流行的艺术理念,从而日渐矫饰性、套路化的话,那么,尼跃红则在时流之外构筑了一套以乡野主义为核心的新风格。发现西北、青藏高原的乡野之美,并将其在超自然结构中加以重塑,既构成了尼跃红油画的美学鹄的,也是他油画风格的起点与归宿,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宗教般的凝重。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