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评论:申遗成功意味着责任更大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6-25
6月22日下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加上随后入选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稳居世界第二。(6月23日《北京晨报》)

  申遗不是目的。申遗成功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换言之,申遗成功应该是大运河保护的一个新起点。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就达到46项。揆诸过去,这些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难道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吗?早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14处1994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组织进行了监测。这14处遗产,多数都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某些问题。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脱落、泰山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孔府及孔庙和孔林的被淹事件等,都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武陵源、九寨沟等自然遗产项目,也因游客过多面临被破坏的危险。随后,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更是一度面临摘牌之虞。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文化延续丝毫不比申遗轻松。

  申遗成功后,如何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申遗中,国家层面明确了扬州为牵头城市,相关城市成立了相关组织。申遗成功后很可能出现各自为政,这是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申遗成功意味着责任更大,大运河保护更大挑战在申遗后。申遗工作的完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针对大运河的特点,如何更好地推进“合作性保护”,是否应该成立更高层次的保护机构,以便协调沿线城市更好保护,这都是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毛建国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