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问题主要都卡在资金上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6-13]
9日,为加强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扩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由广东省文物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团委、学生会首次联合举办的“文化保护大家谈”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近年来,尽管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各地仍然发生多起文化遗产被毁事件。上月,龙川县百年古桥洋溪桥被毁事件,也将文物安全问题再度推上风口浪尖。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曹劲表示,文物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必要搭建政府、专家、民间团体、媒体直接对话的常态性平台,集合各方面的力量为文物保护出谋划策。
资金不足是最大“瓶颈”
会上,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到场的民间文保人士展开对话,就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况、困境和解决思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少专家指出,资金不足是目前文保工作存在的最大“瓶颈”。
研讨会刚开始,不少专家纷纷对文保经费缺乏等问题吐起了苦水。“做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多问题,最后都卡在了钱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表示,目前文物保护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社会基金与民间团体的资助,然而,这对于庞大的文物保护开支来说,仍然只能是杯水车薪。“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而文物保护却是一件与自然规律‘作对’的事情。”郑力鹏认为,文保参与者不但要让老房子“长寿”,而且还需要业主真实感受到文物保护的好处,让老房子真正成为“寿星”,形成一定的经济收入,才有利于文保的推行。然而,谈到文物与历史建筑的活化问题,“权责不平衡”成为许多非国有文物保护的一头“拦路虎”。不少业主担心,他们的物业一旦被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后会受到诸多限制,同时,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也打击了他们申报的积极性。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则认为,政府在征用私人所有的文物或历史建筑时,应给予较一般房子更高的补偿:“这样既让业主们感到安心,也能避免业主‘抢拆’带来的悲剧。”
民众忧心文保走向小众化
文保工作现状目前有“小众化”与“官方化”的倾向。对此,有专家表示,文保工作必须融入民间生活,让民众能从文保工作中获益,才能激发起全民参与文保的积极性。
“做文物保护必然是少数派,光花钱不赚钱,甚至还会被人瞧不起的。”郑力鹏认为,尽管近年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文保工作的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峻:“就华工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学校都对文化遗产保护非常感兴趣,但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却少之又少,令人遗憾。”
与之相应的是,不少现场观众也对目前文保领域出现“孤掌难鸣”的现象感到忧虑,担心文化遗产保护未来将日益走向“小众化”与“官方化”。对此,广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副处长朱海仁则认为,公众之所以感觉政府对文保的影响力在提升,也反映出近年职能部门更加主动追究文保责任的趋势。“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保护主题决不应只有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个人与新闻媒体都应发动各自的主动性。”
“目前广州的文保工作还是以博物馆式保护为主,我们应该让来自民间的文化遗产回到民间去。”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李永洁建言,广州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可以仿照成都宽窄巷子的模式进行规划,让文化保护真正融入民间,做到全民参与。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