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生活的一部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6-12]
收藏界出现上述窘境,说白了,就是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产物。不愿学习抑或浅尝辄止就匆匆上阵,且不收则已,一收必欲“捡漏”,以至“捡”大“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吗?这样的收藏,又何以不给别有用心者提供制假贩假的空间呢?摒弃上述扭曲的收藏心理,让收藏返璞归真,关键是要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鲁迅美院教授、收藏家关宝琮先生所说的那样,“将收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关宝琮提出,“将收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细细涵咏,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理由:
首先,收藏得保持一颗平常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贫富差距,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以感恩之心去对待生活,如此才能拒绝诱惑,充实过好每一天。如同过日常生活就须拥有一颗平常心一样,收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又怎能丢却了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去收藏,就不会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超越自家的经济实力以至而孤注一掷去收藏,更不会不懂又不愿学习却异想天开“捡漏”而欲从中掘金发大财。一旦心态调整好了,就会契合收藏的规律和特点,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收藏底蕴,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利用闲钱,在踏实与从容中,循序渐进地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去收,聚精会神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藏,从而避免因不懂受骗、因心切上当、因贪欲翻船的尴尬。事实上,这正是趸拥一颗平常心所必然产生的良好效应。
其次,收藏的质量取决于鉴赏的水平。富豪未必就一定能过上好生活,而经济条件平平之人,则未必不能拥有相对幸福的生活质量。因为后者更懂得把握生活的真谛,拥有生活的智慧。收藏亦然,其收藏的质量,并非单纯取决于钱的多少,更多取决于收藏者的眼力。好的眼力,当是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是升华的智慧。那些假冒伪劣藏品,自会在“火眼金睛”的藏家面前原形毕露。自然,一件正宗的藏品,其价值品位如何,在左右逢源、满腹经纶的藏家面前,亦定会被全面客观地还原。如若碰逢高端稀有的藏品,藏家则更会如数家珍,缕缕铺绣。由此,将读书学习、实践摸索作为收藏的前提,克服一蹴而就的心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追求厚积薄发的境界,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则须臾不可忽视。
再次,收藏是精神生活的调节器。人类在解决基本温饱以后,必然会对文化对精神生活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向往。我国收藏大军的崛起,或者说历史上三次收藏大潮的兴起,莫不与经济发展有关。说到底,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生活,它契合了人们教育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娱乐的需要。因为真正的收藏,追求升值空间并非收藏者的唯一取向,收藏的乐趣、收藏的真谛,更多在对附着于藏品里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等众多讯息的把握和欣赏。难怪有藏家面对藏品如对美人,这里摸摸,那里嗅嗅,白天挂念着,晚上梦想着,令其业余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情趣,此乃藏品魅力之所在。是的,通过细细鉴赏和品味,透过上述众多信息,我们既可追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回望能工巧匠之精湛工艺及其传承沿革,又能获得蕴含其里的众多哲理和教益,从而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辉煌的历史责任感。
最后,收藏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过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慢慢有了社会,并发展和丰富了社会。没有人与人的交往,就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生活。收藏,说到底,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而,也就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啊,收藏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你售我收,你转我藏;你问我答,你疑我解,以至外出逛市场、寻遗址、看展览、去参拍,等等,莫不体现收藏交往的特性。人与人之间的收藏交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收藏知识、技能、智慧更多是在交往中传递、积累和提升的,收藏的交易也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这中间,诚信很关键,它是实现交往互信的重要条件。失却诚信,就是自掘坟墓、自断后路。呼唤诚信,建立诚信秩序,自要求每一个收藏者从自己做起。否则,在收藏交往中,你必然寸步难行。而建立良性循环的收藏市场、和谐的交易环境,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我看来,既然收藏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须按照生活的法则去对待收藏,做到不轻浮、不骄逸、不闲过、不唬弄,淡定、执着、诚实、谦卑。生活的法则,还同时告诉我们:你对生活付出得越多,生活回报你的亦就越多。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