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浙江发现罕见商木构建筑遗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18
  继承了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的建筑传统 属于商周时期江南重要的古村落遗址 本报讯 2001年5一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环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三合潭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450平方米,堆积深度1.8—3.4米,主要发现了保存较好的成片木构建筑遗迹,出土大量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片以及一些小件青铜器。发掘成果表明,三合潭遗址主要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越文化特征的古村落遗址;也为准确地划定该遗址新的保护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发掘区内,地势自北向南缓慢倾斜,文化层厚1.3—2.8米,高处薄,低处厚。整个堆积分上、中、下三部分。表土层下发现了南宋时期的一座有排水设施的残砖室墓和一口石砌水井。含沙少、质硬实的灰褐色宋代堆积厚40厘米左右,分布均匀。这表明,该遗址在南宋时期有过一段稳定的发展阶段。宋代堆积下直接叠压着相距1千多年的战国堆积,它的分布厚薄不均,低处以沙、石、泥混杂堆积为主,而高处含沙、石块较少,除出土较多的印纹陶片、原始瓷片外未见任何遗迹。清理掉此层以后,各处都陆续暴露出粗细不一的木桩和木柱。下部堆积以单纯的沙层和泥沙混杂层为主,早于房屋建筑遗迹的其它遗迹还有两段用卵石块铺就的斜向小路和小范围里探挖出的密集小木(少量为竹子桩,它处于最下部层位,性质不明。
  成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于距地表约1.5米深的地层里,整个遗迹被战国时期堆积叠压。以密集分布的木桩、木柱为主要形式,所有柱坑开口于战国层下,打破春秋时期地层。木头暴露高度和保存长度首先取决于遗址的地下水位,也与桩、柱所处的具体位置、埋藏深度、自身粗细、木材种类据初步测定,有的为楠木等因素有关。共发现直立的大小木桩、木柱100多根,长度多在l米上下。根据所处的地势高低、木柱桩的密集程度和分布规律、柱子的粗细差异,建筑遗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片地势高,木桩数量少,直径多数较细,仅15厘米上下,挖土坑栽埋的柱子更少,且坑小、柱细、垫板单薄,它们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建筑单元、布局结构均不清楚。南片地势低,木柱分布非常密集,犹如一片古代的树林,柱子多数粗壮,直径一般在20厘米以上,最大达80厘米,而且它们多有深大的柱坑和厚实的垫板,并且在有些宽大、位置关键的柱坑内常常中间栽埋一根粗大的主柱,其周围加立数根较细的护柱,有的还可能是后期维修和加固过程中添立的,另外,有的柱子与垫板的位置常出现侧偏情形,垫板倾斜较严重,其中,有的垫板完全侧翻,并几乎与柱子平行。由此可见这一带建筑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沿海丘陵坡麓冲积沙层、淤积土层软土地基;局部还有少量的小木桩。南片约80根柱子的分布可大致区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其中,F1位于西南部,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纵轴与山坡方向平行,它的四面共由12丛柱子组成,并且每丛均有柱坑和垫板,转角柱都特别粗大;东西各5丛,南北各3丛,几乎完全对称,长8米,宽6米,总面积约50平方米。其余的F2、F3,布局形式与F1相近,但不完整。特别的是,除了如此多的柱坑、柱子以外未发现任何横向的地板、横梁等木构件,但根据这里的建筑环境、营建地面的海拔高度、所在位置、建筑平面形式、用材大小等方面分析,这片建筑遗迹的性质属干栏式建筑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柱坑打破的地层包含物为具有春秋时期特征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片,因此,这批建筑遗迹的年代上限为春秋,下限为战国。为了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继续把它们长期保存,南片的下部堆积未作完整发掘,仅在遗迹空隙处作了小范围探掘。资料记录完成后进行了整体保护性回填。
  大量的工具痕显示这里的木材加工完全采用砍、劈、凿、削等方式,残留在柱体上的刃口痕主要呈略弧凸的形状,宽5—6厘米,这与采集到的青铜锛斧形状相吻合,而未见任何锯痕。另外,在近20根较粗的柱子根部发现了完整或残缺的牛鼻形双目形凿孔,宽约20、深约10厘米,中间竖向的鼻梁多被故意砍断。初步分析它们应与树木的砍伐、堆放、运输或营建过程有关,其性质、功用还令人费解。
  出土遗物以印纹硬陶、原始瓷片为主,且原始瓷的比例下层特别高,约占80%,泥质陶、夹砂陶片数量很少;另外有近100件较完整的器物,器类有罐、盂、碗、尊、盆、杯、盅式碗、三足盘、鼎、支座等,还出土一件原始瓷捏塑小狗,造型生动简洁,堪称艺术精品。纹样有方格纹、方格填线纹、米筛纹、折线纹、回字纹、麻布纹、变形云雷纹、绳纹等;青铜器11件,器类有矛、刀、镰、削、鱼钩,另有一件鼎的方耳;残木器5件,用途不明;石器此次仅发现3件砺石,早年采集的石器较多,有锛、凿、斧、犁、镞等。
  三合潭遗址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木构建筑遗迹,保存清晰,平面布局基本完整,以挖坑、垫板、立柱为基本营建手段,并选择丘陵坡麓的冲积沙土地带作为营建空间,这种适应方式显然受制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整个遗址堆积没有表现出二次堆积的基本特征。它的建筑技术明显地继承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部分建筑传统,代表了湿润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丘陵环境条件下的建筑文化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先民适应江南地区多丘陵山地、气候湿润等环境特性的生活智慧。此类发现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商周考古史上尚属罕见;此外还出土了丰富的印纹陶、原始瓷器、青铜器、木器等各类文物。与隔乐清湾相望的瑞安的石棚遗存出土遗物相近。此次发掘应该说找到了浙江东南地区两周时期村落居址的一种形式,为研究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开拓、发展,并向青铜文化演变的过程和越文化的地域特征、尤其是木构建筑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找到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把祖先开发玉环这一沿海岛屿的历史源头确切地推至近3000年前。

(杨 青 孙国平 田正标 胡继根)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