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32件唐宋元书画珍品汇杭州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4-17
昨天,浙博武林馆,参加“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的32件(组)来自辽博的唐宋元书画珍品到杭州了。一件10年里只被拿出库房3次的一级国宝——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卷》,在众人面前缓缓展开,庄重地举行了开封仪式。

  对这件国宝来说,这是一次“省亲”之旅。

  宣和壬寅四年(1122年),开封,40岁的宋徽宗赵佶,在11米长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写下狂草的《千字文》,全篇浩荡之势如奔腾江水,神满气足。谁料4年后,北宋亡国。宋徽宗被金人掳去,他的诗文画作则随着儿子赵构迁到了杭州。从此,这幅手卷随着朝代更迭,辗转于宫廷御府。后来,末代皇帝溥仪将它带往长春伪皇宫。1950年,劫后余生的《草书千字文卷》,和其他清宫散佚书画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开封,南京,杭州,北京,长春……这轴长卷在近千年历史里,游走了大半个中国,昨日,它又来到赵宋王朝故都杭州。

  32件(组)国宝

  出库房前先全面体检

  这批重量级的国宝,是如何跨越大江南北,从北国来到江南的?这其中准备工作的繁琐、过程的机密和严密,一点都不亚于古代皇帝出巡。

  首先它的运输过程恰如皇帝起居及其行踪一样,属于国家机密不得泄露;其次它随身伺候的文保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也是人数众多,级别足比国家元首。

  实际上,此次来杭的大部分展品,连辽博大门都未曾出过。比如这幅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卷》,自从2004年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10年里只被拿出库房3次,属于列入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微服下江南这种事,也就是看在临安曾经贵为宋都,是“老家”的份上,这才破例“省亲”来了。即便如此,“圣上”抛头露面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展期仅一个月。因为书画手卷极其娇贵,每打开一次,便损失一次。

  国宝出库时,更是一番兴师动众,首先要体检。

  11米长的手卷上,哪里有污点,哪里有霉斑,哪里有折痕,哪里有裂缝,都要一一清点,记录在案。高清打印稿上,这些“病理”都要一一圈出来,照着真迹逐一比对。等“省亲回宫”以后,还要照样来一遍,看有没有添了新病。

  体检完毕,手卷就被小心封入防火保险箱,内里要铺上海绵,然后即刻封存,在到达目的地前绝不开封。

  40万元打造“行宫”

  防止初下江南水土不服

  “圣上”到了江南,就入住了浙博的临时“行宫”。

  书画长卷展出时不可能直接上墙,浙博早就把“房间”备好了——按照卷轴的尺寸,量身定做好的展柜。

  和普通展览规格大不一样,接待宋徽宗墨宝的柜子是用金丝柚木制成,不是通常的三夹板。

  光是定制32件国宝入住的“房间”,花掉了40万。

  “房间”里的标配,包括恒温的中央空调;与卷轴等大的绢纸铺就的“地毯”;进口的超级调湿剂,可定制湿度60%,精度极高。

  《草书千字文卷》在干燥的东北呆了数十年,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初下江南难免水土不服,湿度和温度调控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从宫里带出来的一套行头也是不可少的。卷轴自带乾隆御书的玉佩,外着丝绸布包,盛在防潮防虫的樟木盒子里。被取出时,外人都要退避三尺,辽博专员戴着手套和口罩,小心翼翼展开。

  近距离观看这卷轴,北宋皇宫御用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的真容才能看得一清二楚。千年前的画师用金粉手工绘上去的龙纹,在宋徽宗的狂草下面闪闪发光,龙鳞细如毛发,令人叹为观止。

  光这样的纸,如今已经拍出几十万元的天价,因为,制作的工艺早已失传。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