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龙泉窑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 已传承1700余年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4-03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系列“青瓷篇”

  青瓷要经过选料、清洗、练泥等工序,再拉坯制器,素烧上釉,最后才装窑烧造。

  “祭窑啦……!”

  宝溪乡溪头村一扫往日的寂静,应声喧腾。下午三点,许多人聚拢在香烛绕缭、彘酒堆叠的供桌周围,为龙窑点火开烧举行祭仪。这种千百年来的习俗是瓷匠祈求“窑神”庇佑的一种虔切表达。浙江瓷艺名家陈先明是主祭者,他一边持香默念,一边移步炉膛,把引燃的柴薪投入“龙嘴”,顿时腾焰飞芒。

  朴简的奉祀过后,装有百多件瓷坯的“龙身”,将连续延烧二十四小时,直至刹火开间……而陈先明在旁则像“产翁”,忐忑地守等“诞子”。

  祭窑那天是农历十五,观者如垛。笔者厕身其间,体验龙泉青瓷传统祭式独特的人文情怀。烧制青瓷的龙窑是隧道形造筑,长约二十多米,因依坡而垒、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上方多盖有檐楣,窑室前端为炉膛,具有进柴、点火及送风功能,窑墙两边都留窑门,用来装窑及出品。绵延百载的龙窑,流传至今已寥若晨星,或许受天之祜,居然在宝溪乡还蛰藏有七座之多,且炉火旺炽,生命力顽健,怎不叫人慰悦。

  时近晚飧,叶师傅等几位窑工无暇果腹,忙不迭为窑火加柴。古人发明的龙窑借助斜坡高度差原理,能使火焰自然上蹿,保证数十米长的窑室过火均匀。叶说温度最高可达摄氏一千三百余度。

  更深夜残,星空继续吸附着阵阵燎烟。窑烧到了关键时刻。瓷艺家和窑工们来了个“火中取栗”,用一根长铁棒,顺着火眼口取出一小枚通红的瓷片,几秒过后,瓷片瞬间由红变青。噢,原来这是用来察视火候、目测烧制过程的试片。

  “赶紧再加些柴!”在敲碎瓷片反复细看里外成色后,陈先明判断火候欠佳,于是嘱咐再加大火焱。十多个小时下来,像这样的“尝鼎一脔”,先后达三次之多。这时窑周围人的神情,也从紧张变得松弛。一炉上好的梅瓶、牡丹瓶、鼓钉洗、龙耳炉等各式传统造型的青瓷佳品,渐渐在他们的脸上泛出一丝惬望。

  青瓷,不仅色青,而且沾带两个“龙字”,产地在龙泉,烧造自龙窑。源于五代,盛于宋代的龙泉青瓷,有“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在中国制瓷史上几经兴衰。清末以降,盛极数代的龙泉青瓷近于断烬。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濒于失传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得以复苏。上世纪九十年代,液化气窑炉的普遍使用,致大多数窑坊陷入萧散。可贵的是,有一批业瓷者,却一直在默默接续龙窑青瓷的脉息。

  眺览宝溪乡那七座阅尽沧桑的龙窑,白天好像在卬首信眉,夜晚仿若是焰长如虹。

  青瓷后人没有陶醉在祖泽的光环下。为了呵护龙窑火种,龙泉和宝溪市乡两级政府,正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遗”为契机,切实加强对龙泉窑及古窑址的保护,积极培养青瓷艺术人才,大力推进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迈古超今,开来继往,不断抒笔人类瓷艺的新篇章。

  背景链接:龙泉窑

  龙泉窑是古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在17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