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根深 蕴厚 情真――敬庭尧的中国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1-06
  敬庭尧,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画家,自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至今,无论是西潮文化挑战优秀传统的八十年代,还是商海狂涛冲击严肃艺术的九十年代,他都一直在脚踏实地地锐意进取。他的中国画以根深、蕴厚、情真和艺妙等特点,体现出稳健深厚、致广尽精和新变不穷的追求,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
  敬庭尧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他以军旅画家的责任意识,不满足只是用画笔吟哦小情小趣,而是要表现牵动千家万户心灵的重大事件与闪耀时代光辉的深刻命意。他清醒地看到,从来的绘画创作也都像文学创作一样,是不能不“染乎世情”而“系乎时序”的。那些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恰恰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在艺术表现上具备极高的含金量。
  本着这样的认识,他在绘画创作中比较重视描绘众所关心的大事件,营造震撼心灵升华精神的大意境,讴歌可钦可佩的情操和可歌可泣的史实。《公元一九九七》并非纯粹的国画,但却以打破特定时空的宏伟构图,浮想联翩地描写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形象而生动地抚今追昔,概括了香港从沦为殖民地到雪耻回归的历史沧桑,发人深省,令人振奋。其它如讴歌中国将军在抗日战火中救助敌军遗孤的博大胸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重逢》(1989),表现领袖与普通民众在水患中休戚与共的《风雨同舟》(1991),也都因为艺术上的精心锤炼,既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上达到了视觉形象的强烈引人,又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上,给人教益。
  与此同时,敬庭尧也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动人之美,以诗人的眼光去吟味生活的多姿多彩,创作了许多小中见大的风情画、平中求奇的山水花鸟画和古意今情的唐宫仕女画。
  他的古装仕女画,多画唐宫丽人,取意于杜甫《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等唐诗,或感怀于江山美人之爱,或抒发盛衰兴亡之慨。也许敬庭尧的老家四川正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乱中避难之地,所以启发了他的立意。
  敬庭尧中国画艺术的写实造型观念以写实为主的风格,善用古以有之的工具媒材,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追求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讲究表现焦点透视的空间和以结构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要求笔墨技巧摆脱僵化的旧程式而服务于物象的如实描绘,以达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泼墨与没骨相结合的作品,发挥了水墨酣畅的“泼墨”和彩笔点簇的“没骨”。可见八大山人、吴昌硕的影响。
  引人瞩目之处,是敬庭尧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肌理,扩大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在敬庭尧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探索了两种肌理,一种是湿润而流动的,另一种是枯涩而苍厚的。前者上承古代文人画家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法,在“有笔有墨”中突出水分晕化中泼墨与没骨的比衬融合,造成流美、湿润、空明和清新的肌理,适应了描绘空气湿重花树丰茂的版纳风光和历史记忆中迷离惝恍的唐宫美人的需要,强化了这类作品的情韵。得之于山水画的干笔皴擦,又从敦煌壁画久经沧桑的风化剥独获得启发,把古已有之的干笔皴擦和在高丽纸上因势利导地发展斑驳风化之痕及随画随用胶矾并适当使用橡皮砂纸的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富于厚重感、苍茫感受特有肌理。这种新颖的肌理仍具有墨气的透明和书写的畅快,但更空尽变化而妙造天成,已变成独具表现力的笔墨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表现人们对丝路和雪域风物的历史文化蕴含的感受之需,而说到底,它正是为了表达上述感受而创造出来的。
  敬庭尧已成为盛年军旅画家中勇猛精进的实力派人物。他的艺术积极而稳健、严肃而浪漫、朴厚而秀畅,有个人真情更有民族哀乐、有传统渊源更有时代气息、有主攻方向更有兼容并蓄,虽然尚未尽善尽美,但已显出令人振奋的潜力,正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融会贯通中走向成熟。 薛永年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