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纳西古乐将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4-15
  为更好地保护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把纳西古乐列入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6月正式发起设立,目的是加强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纳西古乐泛指中国纳西族保留至今的原始古老的音乐。在绵延数千年的牧耕历史中,有原始社会遗风的歌舞“热美嗟”、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型管弦乐“崩石细哩”,以及唐宋元时期的词曲和道教科仪音乐这三类古乐,幸运地在滇西北横断山区被纳西人保留下来。

  时至今日,丽江大东、鸣音、宝山一带山区的纳西人在举行丧葬仪式时,男女老少仍会手拉手围绕火堆,缓步踏歌演唱,起跳模仿兽步的舞蹈。这种歌舞即“热美嗟”,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纳西族先民用来驱逐“飞魔”的一种形式。

  纳西族先民创作的“崩石细哩”,乐曲由独奏、合奏、歌唱和舞蹈组成。在13世纪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还未出现如“崩石细哩”这样有章节、有故事、有和声的管弦乐,它产生的时间比“交响乐之父”海顿创作《第一交响乐》的年代还早480多年。

  更令人惊奇的是,纳西族至今仍保存和流传着唐宋元时期的中原词曲和道教科仪音乐。如纳西族喜爱演奏的《八卦》曲,即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紫微八卦舞》的原型。另外,纳西细乐中还使用着在中原早已失传的古谱“工尺谱”。

  据统计,丽江现有20多个纳西古乐会。当地政府在乡村设立了一批纳西古乐保护点,对民间歌手、乐手及民间乐器制作师进行定人保护。

  然而,珍贵的纳西古乐也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当地目前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唱工尺谱这种古谱了。同时,纳西古乐的传承和研究也面临断代的危险。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