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申报世界遗产能否成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06]
焦点直击
3月10日,明十三陵之一的德陵开始修缮,自此以后尚有6座明皇陵将在2008年前陆续整修完毕。这是自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首次整修十三陵后25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预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此次整修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上皇陵建筑群,十三陵已正式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日前,记者在德陵看到,破败的明楼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十三陵特区的同志说,历时一年半的德陵抢修将耗资3800万元,修缮后仍然实行封闭管理,暂不对外开放。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地处潭峪岭的西侧,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
耗资3800万抢修德陵
说起德陵的典故,昌平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专家胡汉生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修建时熹宗刚刚过世不久。崇祯皇帝登基时,明王朝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营建德陵遇到了不少难题,最主要的是财政匮乏、资金短缺,营造定陵、长陵时所需白银都在800万两以上,而崇祯皇帝只拨给50万两白银,这对营造一座皇帝陵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工部向皇帝建议向各州县加派,“大者派二百二十两,中者一百几十两,小者派一百两。”同时开纳事例银,各府、州、县的官员因政绩不佳、办事疲软被查处的,都可以纳银官复原职。明朝修建皇帝陵墓,最初取于国库,中叶出现“卖官营陵”,到了营建德陵时,捐助、加派等各种手段全部上阵。营陵费用的这一变化,是明王朝由盛而衰的缩影。
德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9月,历时5年,于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占地3.33公顷,耗资白银200万两。建有无字碑、三座门、棂星门、陵墙、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地面建筑和其它附属建筑以及排水系统,在十三陵各陵墓中为中等建筑规模。德陵的总体布局仿效昭陵,但宝城内的琉璃照壁和牌楼门前的三座门都是仿效庆陵。
德陵损坏已十分严重
历史上,德陵是个多灾多难的皇帝陵。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派兵大举进犯,攻陷昌平州,并摧毁了德陵,此后崇祯帝对德陵进行了重新修缮。清乾隆年间修缮德陵时,把德陵规模缩小,与明朝原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德陵的损坏程度已经十分严重。记者走在德陵明楼下,只见当年的金砖已经一片斑驳,而宝城随时都处于坍塌边缘,陵墓入口处的金刚门则砖瓦满地,一片破败景象。
德陵以及其它几座皇帝陵的抢修将怎样进行呢?文物专家告诉记者,十三陵的大规模抢修并不是让它“返老还童”,而是让它“益寿延年”。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恩殿等将不再恢复。此次抢修德陵项目,包括规整加固前石桥内券和无字碑底座,规整月台,大修明楼,修复宝城墙、哑巴院等。
此次抢修明德陵工程只是十三陵抢修工程计划的第一步,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同志介绍,从现在开始到2008年,计划用7年的时间,对包括德陵在内尚未修缮的七座残破陵寝进行抢修。
北京已有五处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大规模整修十三陵的重要背景是: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上皇陵建筑群,十三陵已正式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我对十三陵能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充满信心。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北京继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后的第6处世界文化遗产。而目前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名单的,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已有28处。”日前,昌平区分管旅游工作的常务副区长兼昌平区申报组副组长董瑞龙对记者说。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聂友义介绍道:明朝的帝王共有16位,其中除第二帝惠帝朱允(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年号建文)因叔侄皇权争战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外,其余15帝均有陵墓保存至今。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称帝南京,陵墓建在南京(即南京城外钟山脚下的孝陵);其余14帝陵均在北京。景泰皇帝朱祁钰由于英宗复辟后被废为王,死后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间宪宗为其恢复帝号,王坟因之改为帝陵,时称景皇帝陵寝;而另外13位皇帝全部葬在了北京城北约50公里的天寿山脚下,形成了一处陵区面积达120余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帝陵墓葬群,这就是明十三陵。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皇陵建筑群,有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原始条件。
十三陵符合五项标准
此外明十三陵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优秀范例。它是明朝200余年历史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和陵寝规划与建造的最高代表,既沿袭了前朝制度,又有创新,并对清朝帝陵的陵寝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明朝16位皇帝中的13位,还涉及23位皇后以及与殉葬制度有关的皇妃,它记载着明朝的大部分历史。所有这些条件,符合了世界文化遗产6项标准中的5项,还有一项是环境,是我们目前要努力的。
据董瑞龙介绍,为了这次申报,市、区分别成立了申报小组,聘请罗哲文、郑孝燮等国内顶级专家为顾问,有关单位已经进行了半年多的工作。今年2月1日,长达160页的中、英文申报报告以国家文物局的名义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快,这个月初就得到了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认可了我们的文本,也就是说同意了我们的申报请求,明年就可以直接送达联合国评审了。今年10月,联合国有关官员将来十三陵实地考察。如果一切顺利,明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北京宣布:明十三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名单。
投资改造陵区内环境
目前,昌平区和十三陵特区正针对尚未达标的环境问题紧锣密鼓地工作着。
首先是保护性规划,按照联合国的要求,对该地区的建筑实施控制,所有建筑不允许超过三层;而且所有建筑的整修、再建必须经规划部门批准;涉及到的所有道路必须不穿村,现有道路没穿村的按原来的格局整修,穿村的必须改过来。这个规划必须本月内完成。
规划之后是拆迁,拆迁的原则是陵区百米内不再存在其它建筑物。
还有就是环境的绿化美化。目前,拆迁后空地的绿化,政府已投入800万元。下一步重点是周围农村的改造。据介绍,目前在建设控制地区内有居民点34个,居民户数8322户,居民人数21371人。这些居民的生活以及所从事的农业耕作和林果经营活动,对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尚未构成较大威胁,但应该重视。所以,管理者将严格杜绝违章建筑,纠正极少量的违章建设行为。为保证陵区内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空气清新,农户不再允许乱堆柴草,更不允许脏水外流、垃圾乱倒。为了与皇陵的建筑色彩有所区别,农房将统一使用灰颜色的涂料粉刷。(据《北京日报》李砚洪、张军/文)
特别资料
建国后多次修缮
建国后,我国政府对十三陵的保护非常重视。1959年,长陵大殿遭受雷击,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指示当时主管的北京市文化局拨款修复。
对十三陵较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投资50万元修补长陵大殿;1983年,投资30万元重新修复大宫门;1985年,投资20万元归安已经倒下的定陵大殿、二殿栏板。
大规模地对一座皇帝陵进行修缮则从1986年开始。从这一年到1990年,对昭陵进行了一期修缮,恢复了明楼、恩殿、东西配殿、恩门、围墙、金水桥、碑楼、排水系统等,从1990年到1992年又进行了二期工程,修缮了皇帝祭祖的宰牲亭,投资500多万元。两期工程完工后,昭陵成为按明制地面建筑最完整的一个皇帝陵墓。
神路的修缮保护从1990年开始到1994年完成,总投资1000万元。原来公共汽车可以从神路中间穿行,一期工程修了两条路,让汽车绕神路而行,同时建设了围栏并绿化美化;二期工程按明制,从房山区特制一批青石板铺设在神路上,从而恢复了神路原本的模样。
1993年献陵雷击着火,把明楼烧了,当年投入360万元抢修献陵宝城、明楼等。1993年至1994年,投资100万元抢修思陵,修缮了围墙等处。
广州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