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南博“文物医院”修复字画需走72道程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4-02-26
马年春节过后,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也开始忙碌起来。给书画“治病”40多年的“文物医生”万董强说,一幅字画从诊断到恢复健康,少则需要个把月,多则一两年,修复的程序最起码是72道。胡玉梅 俞月花

  “入院”先“洗澡”后“更衣”

  清溪路1号,南博的“文物医院”内,6个修复专家正围着《刘邦起义》这幅画忙碌着。画的背面朝上,专家们一手拿着糨糊水,一手拿着特制的刷子,在背面细细地刷着。尽管这幅画才40多岁,但表面已经出现了深深的折痕,要重新装裱,“需要救治的书画,首先都要用纯净水‘洗澡’。”万董强说,“就像揭邮票一样,要浸泡,软化,然后揭开,要非常小心,否则就撕坏了。”

  “体检”望闻问切查出“骨质疏松”

  相比青铜器,纸质文物相对薄,诊断病情主要靠专家们的眼力,但如果需要,也可以用CT机。万董强说,相比瓷器、陶器、青铜器,书画修复更是传统技术活。“一幅画到我们手上,到底是什么病症,大多都能看出来。”万董强说,有的是骨质疏松了,一摸就是“粉”;有的是霉变,有的是残缺……“你看,《刘邦起义》这幅画,我们刚拿到手,一摸上去,画面就有点粉了。这就是骨质疏松。”

  经过若干工序后,专家们把画翻到了正面。而后拿着细针,开始准备手术了。“画面上已经看不到的部分,我们就要按照原画一点点补起来。”万董强说,“一幅画少则需要个把月,多则一两年,这个跟用料、保存的情况都有关系。”给书画治病,至少需要72道工序,没有5年以上文保工作经验的人员,是不能参与这项工作的。

  物联网、3D打印、激光都用上

  南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飞介绍,现在对文物损毁的普遍预防措施就是监控。江苏省物联网的控制中心就在“文物医院”三楼,通过屏幕就可以查看某个馆的环境情况。目前专家也在探索采用3D打印等技术。徐飞称,3D技术运用主要是翻模具,“以前复制一件文物,翻模过程中,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伤。而采用3D打印技术就会保险很多。”此外,激光技术已被用于文物清洗。

  “院藏纸质文物几辈子都修不完”

  南博拥有40多万件文物,纸质文物占一半以上。现在有多少件纸质文物需要修复呢?徐飞说,目前还没有统计纸质文物需要修复的数据,“比如一件唐伯虎的画是纸质文物,有些手稿很珍贵,也是纸质文物,还有些民国时期的档案、善本,包括一些革命文物,新四军革命稿件都属于文物,这个不太好统计。”万董强介绍,“古籍、字画、碑帖、革命文物的修复量比较大。单我们院藏的纸质文物,几辈子都修不完。这一轮修完后,下一轮又要开始重新做了。”也正因为此,他们只能针对展览中急需修复的纸质文物进行重点“照顾”,而那些暂时不急需的,只能先放一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