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徐州发现一座明代舍利塔塔身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26
  《中新江苏网》徐州消息:(特约记者肖昌琦)日前,徐州市铜山县大彭镇境内楚王山脚下发现是一座明代舍利塔的部分塔身。

  据介绍,在大彭镇楚王山下曾有一七层舍利塔,名为诸佛宝塔。该塔在“文革”期间被推倒,每一层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有五层塔身现散落于楚王山南麓,另外两层塔身已被当地村民保护起来。3月16日上午9时,大彭镇文化馆内见到徐远申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件事。那一年,一伙文物贩子垂涎于诸佛宝塔塔身的巨大价值,把黑手伸向了诸佛宝塔。经过现场踩点,他们很快将目标锁定在毁坏程度较轻、保持相对完整的一层塔身。当晚文物贩子将一辆机动车开到楚王山下,准备将塔身偷走。因塔身太重,他们装完车准备离去时,被一村民发现。该村民用树枝和石头设置路障,阻其去路。随后他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块塔石才幸免于难。徐先生闻听此事,便产生了保护塔石的念头,他将截获的这层塔身运到村办企业一仓库内保管。

  下午两时许,记者在徐先生的陪同下,在仓库内目睹了这块塔石。该塔石为正八棱锥体,底面直径1米左右,高约1 .5米。四周八面间隔雕琢着四扇门和四个佛像。每扇门两侧均刻有楷书楹联一副,楹联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官清休论品道在不嫌贫”一联禅意深远,耐人寻味;另外四个面是形态各异的佛像,或站立、或坐于莲花座中,佛像大小相差无几,图案刻凿精致有韵。

  据徐先生介绍,诸佛宝塔原为七层八面,整个塔身高约9米。被他保管的这段塔身是诸佛宝塔的第五层。第四层则被另外一村民保存在家中。几经周折,记者虽未见到第四层塔身,但据徐先生介绍,他曾经见过,该层塔身为大型圆盘状,直径近三米,圆盘外壁上刻有许多文字和佛像。随后,记者在楚王山南山脚下再次见到了散落于荒草丛的其余5层塔身,有的已经破损。据大彭镇文化馆司保良先生介绍,陀螺状的为塔尖,形状古朴凝重;一块正八边形石板属于第六层,该石板的四周均匀地刻满了40个圆形的人面,眉目清晰、形态可鞠。该石板的八个角上用来挂铃铛的石孔依稀可辨;破坏最严重的是第三层,该层为八边形的石柱,上面刻有楷体和篆体碑文,字体秀丽端庄,字迹清晰可辨;直径一米多、形如石鼓的一块是该塔的第二层。石鼓四周刻满了极具佛教文化气息的图案,异常精美;将四块元宝形的巨石拼对到一起就可复原了该塔第一层,即佛塔底座。拼对后,该底座中间洞开一孔,底座外围八个平面上均刻凿着大型浮雕,有盘龙、飞凤、游鱼等图案。在八边形的棱角处,有4个姿势不同的力士金刚手做托举状。记者注意到,每层塔身的下面正中间均有石榫,而每层上面正中则是相应的阴槽。据介绍,佛塔的每层之间就是以石榫和阴槽连接而固定的,可谓鬼斧神工。

  从大彭镇返回后,记者随即与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耿建军主任取得了联系。据他介绍,该塔为楚王山千佛洞一得道高僧建造。根据塔身造型及碑文和图案,可以确认此塔为明代所建,同徐州地区著名的奎山塔相比较,有本质上的不同。奎山塔为砖塔,规模不如诸佛宝塔大,而且已不复存在。可以断定其文物价值极高,堪称彭城一绝,远远超过了奎山塔的价值。耿主任分析了楚王山四周人文遗迹的特点后认为,此塔原位于楚王山汉墓群保护区内,楚王山气势雄伟,山上有千佛洞、楚王墓,山下有著名的唐槐,如果诸佛宝塔能修复,无疑将成为徐州旅游业的一个亮点,意义深远。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