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书院群全国罕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05]
本报讯 (记者刘小霓、黄开鹏摄影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书籍《广州越秀书院六百年沧桑》(下称《书院》)透露了广州书院研究的最新成果,即:在清代中后期,大约现在的广州越秀区地域内,曾出现过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达数百间之多,被专家誉为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它曾将书院制度推向高峰,直接造就了当时的文化产业———书坊业,促成了清代广东文化教育事业的复兴与学术的重振。有专家说,广州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要重新估计。
清代广州书院规模国内罕见
昨日,《书院》作者黄泳添带着记者寻找古书院遗址。他说:“在清朝以位于现广大路的广州府衙为中心,方圆3.2公里之内,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书院群,规模空前绝后。”
当时高居金字塔尖的是省级官办的应元书院、学海堂和菊坡精舍三大书院。现市二中一带就是它们三足鼎立之地。用黄泳添的话来说,应元书院就好比博士研究生院,要举人才能入读,培养状元级和进士级人才。学海堂的学制仿如今日的研究生导师制,分诗词、古文等四五个专科,学生可自选专业和导师,摒弃八股,注重学术研究。处在中层的是粤秀、越华、羊城、禺山、西湖五大书院,亦是省级官办,需秀才方能入读。培养目标是参加乡试考举人,有上千学生同时入读。再低一级的是府、县级的三大学宫,今市一工人文化宫是广州府学宫所在地,朝天路省委统战部所在地则是南海县学宫,现农讲所是番禺学宫。黄泳添称它们为“党校”,因为它们直接为府衙、县衙输送“官员”。
广州的书院在清朝为什么如此鼎盛?黄泳添解释,从康熙后期开始,广东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清皇朝此时已重视科举取士,巩固统治。再加上当时的两广总督阮元带头创办学海堂,选拔人才,编书修志,提倡富商把目光投向文化事业。这都令书院制度在广州历史上发展到一个极至。
书院群造就书坊文化产业
广州人都知道今日大南路有条专营水族业的书坊街,这是清代书院群带旺书坊业的印记。时光倒流100多年,不仅是书坊街,宗祠书院群附近的现教育路南段(当时叫学院前),整条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北京路步行街(当时叫双门底),处处都见书坊(书店),有案可考的书坊就达百余间,鳞次栉比,在光绪初年更达于极盛,为学子提供了大量书籍。广东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
大小马站书院街今安在?
风雨沧桑,广州清代壮观的书院群如今所剩无几。番禺学宫因其后为农讲所的特殊地位保存得最为完好。此外就是流水井内的庐江书院了,虽然祠堂第一进的头门被一家幼儿园的门面所遮盖,但遮不住其琉璃绿瓦和屋檐下的漆金木雕的精美,东、西、南三厢书房虽作了民居,但整个书院结构依旧。黄泳添说隔壁的考亭书院,虽然大门上的奎楼(书院门楼,又叫魁楼,寓意高中)作为广州现存最高大完整的书院奎楼仍气势不凡,但主建筑早在44年前就被改建成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庭院一半也盖起平房。
从流水井东行不到百米,就到了大小马站。除了破败的曾家祠、余家祠外,这里的书院已被拆成了一堆堆砖瓦。据说有关部门要在小马站复建部分书院,但不少专家担心,重建的书院能保持古旧的味道吗?现存寥寥五六家书院一定不能再动了,它们是广州书院那段辉煌历史的仅存遗迹。广州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