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石雕方砚
砚台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它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向来有“四大名砚”之说,它们分别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其中除了澄泥砚是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外,其余皆为石质砚台。石质砚台坚固耐用,所以在历史上数量最多,留存也就最多。
1970年大同市南郊一处北魏建筑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北魏石雕方砚。这件方砚用浅灰色细砂岩石雕成,正方形,高8.5厘米,长21.2厘米,宽21厘米,造型优美,正中突出长、宽各12厘米的方形砚盘,以联珠纹和莲花纹作花边。砚心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两端有鸟兽作饮水状,砚面对角有莲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边雕人物图案四组:骑象、角抵、舞蹈、沐猴。砚的四侧也各有图案,雕刻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等。砚底正中雕莲花一朵,以它为中心,周边雕莲花8朵,并以9朵莲花纹构成砚底图案。这件方砚从砚面的浮雕耳杯形水池、砚侧的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等纹饰和下部壸门还保存着方形式样等处观察,都说明它比大同东部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琅琊郡王司马金龙墓的石雕还要略早。大同在北魏时期称为平城,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近百年中,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这件精美的石雕方砚,发现在靠近旧城的东南城墙外。根据《水经注》和《大同县志》记载,这一带是北魏时期永宁寺的旧址。同出的文物还有1件海兽纹八曲银洗、3件鎏金高足铜杯、2件鎏金银碗和2对银锡。这批金属器物很可能就是在公元5世纪中叶至魏都南迁这期间传入平城的。
这件石雕方砚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佳作,造型精巧,雕刻繁复,构思奇妙,严整敦实,可以说是传世的同时代最为精美的代表器物。这件器物展出于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展厅,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那个在人们印象中胡风胡韵的北朝,同样具有细腻精巧、文质彬彬的一面。(宋涛)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