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场玄妙多多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2-28]
收藏市场,如此的惊世骇俗,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一幅三尺见方的山水画,卖到500万人民币;一件半米高的青铜器,卖到900万美元。500万人民币意味着什么?一个月薪1万的高级白领从大学毕业苦哈哈干到退休,不吃不喝也换不来这张三尺见方的山水画;900万美元意味着什么?900万美元几乎可以在一个中小城市盖起一座摩天大厦。在收藏市场上,一部旧书、一只瓷碗卖他个几十万几乎就不算什么新闻。这就是惊世骇俗的收藏市场。
中国收藏市场每年的成交额是多少?没有人统计,甚至没有人估算,只有一些局部数据可以供人管中窥豹。前不久北京市宣布,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的年交易额为11亿元,另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每年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相比之下,北京2001年1至11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31.9亿元不比不知道,这就是微不足道的收藏市场。
不要以为惊世骇俗与微不足道是永远矛盾的两个词汇,在中国的收藏市场上,这两者就这样尴尬地统一着。不了解这个市场的奥妙,见到高价当然觉得离奇,于是就会大呼小叫,于是就会骇人听闻;不了解这个市场的奥妙,自然觉得高深莫测,自然只能袖手旁观,参与其中的人数总是那些老面孔,收藏市场也就微不足道了。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艺术品已经成为继金融证券、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渠道,有人甚至得出结论,金融证券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而艺术品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则是26%。也许这样的规律还不适用于中国的收藏市场,但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起步,投入这一领域的资本逐年增加,这一市场资源的稀缺已经日益显现。
500万人民币一幅山水画,900万美元一件青铜器,多少人目瞪口呆,够昂贵的。但是,如果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寻找一下中国艺术品的话,还会发现有许多矛盾同样在尴尬地统一着。绘画和瓷器是艺术品市场上最常见、最典型的品种了,中国的瓷器远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使世界为之倾倒,甚至连中国的英文名称都带有瓷器的含义,但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瓷器却不是中国的作品———目前保持世界瓷器拍卖纪录的仍然是一件韩国古瓷,其成交价为800多万美元,而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还不到3000万港币。至于绘画,梵高、莫奈、毕加索的作品动辄几千万美元,中国绘画作品的最高纪录不过1000多万港币而已。更为尴尬的场景还曾在中国出现过,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大型拍卖会上,一部朝鲜古籍———《东医宝鉴》引起了几位韩国买家的兴趣。这部书的年代大约在17至18世纪,市场估价在2.5万至3万人民币。拍卖开始后,几位买家争得好不激烈,价格一路飙升,最终竟以41.8万元成交,拍卖场上掌声四起。值得玩味的是,就在一个小时以前,一部宋代刻本的《欧阳文忠公集》十分平静地以8万多人民币成交。纸张和印刷术都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发明,《东医宝鉴》上满纸的汉字也说明了两国文化的历史渊源。要研究古籍版本的历史价值,两部古籍谁更珍贵呢?
这就是我们的收藏,这就是我们的市场。不错,艺术无价,价格更不能让不同的文化比出高低上下。但是当全球化、市场化的脚步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艺术、文化都会被无奈地贴上一个价签,这时候,“艺术无价”这样的字眼就会显得十分苍白。《东医宝鉴》的故事说明,价格反映出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可,更反映了这种文化背后的经济实力。
没有哪个人的实力能挽救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正在快速增长,而且这一势头将持续下去。这就意味着中国艺术品、收藏品的未来十分乐观。尽管现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如果涉足这个市场,你决不会仅仅是一个大义凛然的义务承担者,因为在这些令人惋惜、令人尴尬的矛盾当中蕴含着无限商机。(风向标 胡悦)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