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研究曹操DNA:莫将世俗眼光打量学术研究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11-14]
《京华时报》载: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复旦课题组下一步还有更庞大的计划,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来做研究,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二是中华家族史,三是历史人物。孔子及其后人、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的研究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的政治史也会因此大大地往前推进。
消息刚一公布,便引舆论大哗。远古人物存在与否,似乎和现实的经世致用并无关系,复旦大学的课题引来巨大质疑。
莫将世俗眼光打量学术研究
温江桦(编辑):从网络上汹汹而来的舆论而言,网友的诉求乃是遏止学术腐败,契合的是当下学术研究风气日益溃烂的潜意识,表达的是一种用舆论纯净学术环境的热切。这是民意的视角,其直接指向是政治效果、社会功用、当下利益,但是,这并非学术的视角。考量尧舜禹等人存在与否,表达一下民意期许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现实的功利主义角度,否定在具体学科领域极具研究意义的课题,这恐怕是一种舆论暴力。
对话要有对话的语境,交流需要交流的规则。一种框架、同样规则下的对话和交流,才能真正产生共振、共识。复旦大学课题组的研究,就该在学术研究的框架之内进行对话,大可质疑其能否研究得出来、研究方法如何、结论有几分可信度。用世俗的眼光肆意打量学术研究,有时候真的是鸡同鸭讲,不仅损伤学术界同社会交流的耐心,更是一种舆论暴力,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公众别急着吐“口水”
李秀霞(医生):眼下绕“古人”的开发,俨然到了挖坟掘墓,无所不及的地步。一个曹操墓,即引得两省三地争论不休;一个花木兰,也曾让几个地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纯属虚构,断无此人的孙行者,也被一些地方视若珍宝,竞相攀亲。凡此种种,在见证一些地方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方名片上,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外,也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发展套路,逐渐走入误区。而此番从基因角度为古人鉴真伪,自能去伪存真,还历史以真相,让文化搭台不再“乱花”迷眼。
因此,对于古人鉴“真伪”,公众别急着吐“口水”。
当防利益驱使下的古人DNA鉴定热
郭元鹏(职员):鉴定古人的DNA是一门科学,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这对于澄清一些传说也有积极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科技的DNA在为古人验明正身的时候,在用于科研的时候,还能干什么?
我们在这条新闻里就可以找到答案。曹操的故乡毫州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已经准备恢复“曹氏故居”的建设。据了解,这个项目占地400多亩,规划投资将达到2亿元。而毫州并不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拿出这么多钱开建“曹氏故居”能不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还真的很难说。
毫州因为一个古人的DNA鉴定结果就要再次开建“曹氏故居”,那么其他地方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课题组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孔子尧舜禹的DNA。这就让我们难免推测,在孔子尧舜禹的DNA鉴定也有可能出现“拨乱反正”现象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出现新的建设热潮。是不是还会出现古人墓地的挖掘热潮。如此这般只会带来更多的反复建设的浪费,也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让科学精神成为学术研究的DNA
李云(职员):曹操家族DNA可以平息一些长期困扰的学术争端。“鉴定”曹操墓的真伪,解开千年之谜,如今会变得“很轻松”。“曹操墓”真伪之争,早已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挖掘”出资本的肮脏,“挖掘”出旅游经济的狂欢……有学者曾撰文指出,围绕“曹操墓”的所谓学术争论,似乎并非出于揭示真相、捍卫真理和发扬科学精神,不过是出于利益考虑的派阀之争,各怀算盘,以考古、学术之名,行利益争夺之实,科学精神由此而沦为利益的奴婢。其实,是学术尊严被“资本污染”,向金钱折腰。
重构科学精神,重塑学术尊严,让科学精神成为学术研究的DNA。曹操家族DNA研究成果应该“最大化”,让其成为学术研究的“物质工具”,更要成为学术研究的“精神武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