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中的考古与文物鉴定新军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3-08]
随着考古与文物鉴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情况和新课题,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博事业和社会“收藏热”的需要,为在职人员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和文物鉴定的理论水平,拓展、深化专业知识,适应现代化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市文物局适时举办了“考古与文物鉴定”专业研究生班。此举很快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文博事业有了长足的跨越。目前仅北京市就有博物馆118余座,馆藏品226万件(套),文物监管物品市场14个,文物拍卖经营单位22家,国有文物经营单位7个,年经营额十亿元人民币。随着更多的人参观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接受教育,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知识的更新。同时,广大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上日益高涨的“收藏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外的中国文物源源回流现象,更多地促进了对中国文物再认识的理论交流和研究。因此,提高文博在职人员的文物专业能力和文物科技鉴定水平,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考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传统文物鉴定理论的结合,不仅可以验证和补充传统文物鉴定理论,进一步提高鉴定的准确程度,更为传统的“手摸眼观”鉴定方式,增加先进的科技含量定位了新起点。举办“考古与文物鉴定”研究生班,即是为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技术走向新世纪和国际化培训全新的人才。
研究生院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有关领导人认为,这种从一线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中吸收并接受研究生课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第一期研究生班在开课一年的时间里,不仅学员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而且授课的教授也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收益。尽管授课内容多达24门,由于所有科目都是在古今中外的立体穿插中进行,师生都有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就是:考古考古,考而不枯,古而不燥。
有关领导在考察中就兴奋地谈到,我们的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和文物行政管理在专业人才出现明显的断档,急需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文物局的努力,不仅适应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高水平、高层次的需求,更为中国“入世”的需要提前做好了准备,并总结了16个字:生源优秀、专业明确,效果显著,与时俱进。目前,这个专业研究生班已经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根据文博系统的要求,第二期研究生班也将于今年开课。 北京晚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