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专家:文物修复不能返老还童但可延年益寿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10-29



走遍南博,我们会被展馆里那一件件或光彩照人、或古朴沧桑的珍品所吸引,但这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珍品,很多是从深埋在地下的考古现场发掘出来的,有的还可能曾被浸泡在水里。这些文物,最终如何变成我们看到的一件件宝贝?中间要经过怎样一系列的处理过程?文保专家为您揭秘文物如何从幕后走向前台。

  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文 现代快报见习记者 邱稚真 摄

  有机物文物

  特性:接触空气后几分钟内就面目全非

  对于文物保护者来说,一件件刚出土的文物犹如需要看护的孩子,冷了要给它们加衣,热了要给它们降温,如果生病了还要给它们治病。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飞说,从考古发现的文物(另一部分文物是通过代代相传的)被发掘的那一刻开始,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就开始了,而且不同器材的文物保护的方式也都不同。

  其中最令文物保护者头疼的就是有机物文物,比如绢类、纸类、木器类,这些文物如果常年被埋在地下,就容易发生碳化(在隔绝空气下热分解为碳和其他产物),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纤维组织断裂。因为地底下环境相对稳定,所以外观看上去还没发生变化,但一旦接触到不同的环境,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导致整个骨架松散,从而变色变形,几分钟内就会面目全非。

  良方:木器类文物“出水”后要保持湿润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如今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对付,比如木器类文物,这种文物如果常年浸泡在水里,那么在出土的过程中,就要让它始终保持这样一个湿润度,研究员会先用一块湿润的海绵把文物包裹起来,千万不能直接拿出水面,否则只要在空气中几分钟,木器就会迅速收缩变形,本来一米粗的木桶一下就可能会“瘦身”到50厘米,而且样子也会完全改变。研究员在经过精心包装后将文物带回实验室,然后对它进行脱水。

  而脱水不是说立刻拿出来烘干,而是进行一个长期的水分置换,就是把本来渗透进木头里的水分用一种叫聚乙二醇的物质置换出来。聚乙二醇是一种在水中可以溶解,在空气中又变成固体的物质,所以通过它渗入木头,就能把水分流失的空间填满,当它填满所有水分占据的空间,就能让木器接触空气,里面的聚乙二醇就能凝固成固体,这样就会保持木器原来的样子,不会收缩变形。脱水后再对文物进行更细致的修复和保护。最后封护,使得文物不再那么容易被水分或有害物质腐蚀。封护的物质也很高科技,肉眼看不见,但却是任何小分子都难以入侵。

  难题:刚挖掘出来色彩鲜丽,颜色留不住几分钟

  但是,有机类文物有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就是颜料问题。很多出土的文物在刚挖掘出来时色彩是非常鲜丽的,但过了几分钟就消失了,这是因为颜料跟油漆不同,大部分矿物颜料不能在物体表面形成保护膜,显微镜下看是有一个个孔洞的,水分容易渗透,所以涂有颜料的文物,颜色很难保存。

  而如果是涂有油漆的木漆器,那颜色基本还能还原,因为油漆能够防水,能在物体表面形成保护膜,水分子难以入侵,因此保护起来相对容易。但如果表面出现了裂纹或破损,那就又得小心了,因为水分子会从这些脆弱的地方入侵。那么保护过程中又要经过脱水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无机物文物

  青铜器:先治“青铜病”,再上一层保护膜

  相对于有机物文物,无机物文物能相对稳定地保存下来,比如青铜器、陶器、瓷器、金银器等,但这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就简单。

  徐飞是青铜器保护和修复方面的专家,他介绍说,青铜器也有一个疑难杂症,那就是“青铜病”。青铜器因为长期埋藏在地下,容易受到潮湿的环境影响而腐蚀,特别是埋藏在靠海区域的青铜器,海边含有丰富的氯离子,氯离子会和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形成盐酸,从而对青铜器起到加速腐蚀的作用,如果不加以处理,很快就会在青铜器上腐蚀出一个个孔洞。

  所以当青铜器出土后,首先要对它的表面进行处理,一般是用蒸馏水对里面的有害物质进行置换,然后进行干燥处理,再把青铜器放进一个特殊的塑料袋,封上后进行抽气,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离,最后打包好带回实验室。

  带回来后,要开始去锈(指有害锈,青铜器本身的绿色锈要保留,这些也是它体现价值的地方),需要焊接的地方要焊接,要矫形的地方要矫形,要补缺的地方要补缺;然后是做锈,使得外观颜色看起来要和原来的协调;最后还要进行封护,就是在外表涂上一层看不出来的保护膜,使其不再受到腐蚀。因为像青铜器、铁器类的文物,都容易产生再腐蚀,“我们不能使这些文物返老还童,但可以让它们延年益寿。”徐飞说道。

  陶器:一个陶罐碎成二十多片,拼形要用十天

  徐飞说,在本次展览中,他们对其中近500件文物进行了修复,这些文物原来是放在库房里保存着的,但为了让参观者浏览更多的展品,他们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紧张地修复出来,包括300多件陶器、150件瓷器和几十件青铜器。

  其中修复最困难的还是陶器,因为很多陶器都是不完整的,碎成几十片了,要修复这样的陶器,必须花很多工夫在拼形上。徐飞说,他记得有一件陶罐,修之前已经碎成了二十多片,修复人员花了十天时间才修完。

  其实陶器和瓷器在保护上基本不用太多操心,它们不会发生生锈、褪色等这些问题,最担心的就是破损,一旦破成好多片,就难以修复了。而有些陶器上还有凹凸的花纹,如果破碎了,还要核对花纹,缺损的地方还要翻模制作,特别麻烦。所以,当你在展柜中看见一件件艺术精品时,不要忘了在这背后付出了很多心血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者。

  跟踪保护:对展柜里的文物实时监控

  完成了修复,文物的保护工作就到此结束了吗?

  不是,当它们端坐在展柜里时,还需要继续对它们进行跟踪保护。徐飞说,这次展览,南博引进了一套国外先进设备,就是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因为文物即使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发生蜕变,而这套系统就能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参数传输到检测中心,以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比如对文物保护影响较大的一些环境参数,如室内大气温度、湿度、光照、紫外线、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及大气有机挥发物总量等都要进行检测,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第一时间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保护和调节措施。

  而保护这些文物的展柜也有特殊设计,具有良好的密闭性,温度、污染物浓度和灯光等都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

  经过重重把关,这些宝贝才能熠熠生辉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安保

  设置了四道

  人眼看不到的防护网

  在一些电影场景中,常常出现偷盗分子用各种高科技偷盗,最终偷盗了文物,这样的情况现实中可能发生吗?南博又是如何对文物进行安全保护的?

  据南博保卫部主任李贵州介绍,这次南博的安全防范系统是目前国内博物馆界功能最先进、集成化程度最高、最具智能化的,是严格按照一级风险防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并经过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专家组的论证和审批。

  系统包括防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声音复核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微剂量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通讯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并且整合在一个大型软件平台上运行,实现计算机集成管理。

  至于电影里出现的偷盗文物情节,比如挡住摄像头进入作案现场,又如《偷天陷阱》中,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演的女主角穿着紧身衣穿过了红外线报警网在现实中有可能吗?对此李贵州回答,基本不可能实现。首先,这次监控的摄像头是不能遮挡的,一旦被遮挡,就会立刻报警,所以在此也提醒一下参观者注意,不要随意去触碰这些摄像头。

  而这次的防入侵报警系统按照纵深防护的设计思想,从最外围的围墙开始到建筑物外墙,再到展厅内部空间,直至陈列文物的展柜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报警探测器,构成了由外到内总共4道肉眼看不见的虚拟防线。即使偷盗者越过重重关卡接触到了文物,在文物的周围还有一层人眼看不到的防护网,只要你的手伸到了这个区域,那就会被感应并立刻报警。

  另外,这次展柜上用的玻璃都是防弹级别的,普通人用拳头砸或捶,玻璃都毫发无损。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