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外圆明园文物列清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10-21]
10月8日下午,在香港苏富比2013秋季拍卖会“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上,一方圆明园旧藏印章——“秀木佳荫”悄然面世。这是最近几年来已知存世的少数圆明园珍贵玉玺印章之一。
此消息的发布者,正是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在圆明园文物研究业界,刘阳被公认为“消息最灵通者”。这不仅因为刘阳专注研究圆明园文物十多年,更因为这位“80后”青年学者性格外向,擅于与国内外各大拍卖行打交道。
发现“秀木佳荫”的两个月前,刘阳刚刚出版了自己的心力之作《谁收藏了圆明园》。他走访了国内外大小博物馆、拍卖行,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
书的腰封上写着,这是“海内外第一部圆明园流散文物图录”。“但是我书中收录的国外圆明园流失文物,可能还不及真实数量的万分之一。”10月7日,火烧圆明园153周年纪念日当天,刘阳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大部分掌握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那么,谁收藏了圆明园?对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珍宝,刘阳把它们的下落分为两大部分:国外博物馆与私人收藏。
他的新书中主要收录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挪威五国的博物馆中有关圆明园文物的信息,以及一些被海外私人收藏而后拍卖的圆明园文物信息。
“总体来看,海外圆明园文物的分布现状仍与历史有关。”据刘阳介绍,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中,英国军队里部分是印度和北非雇佣军。这些雇佣军还来不及回国,就把从圆明园掠夺来的文物就地拍卖换钱。而法国侵略者回国后则把大部分文物作为“战利品”敬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
据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海维亚统计,1861年至1866年间,伦敦进行了大约12次包含有从北京掠夺物品的拍卖。法国历史学家雷吉纳·蒂里埃统计,1861年至1863年间,在法国杜鲁欧拍卖行就进行了大约20次圆明园文物的拍卖。
因此,刘阳估计,海外博物馆收藏大约占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两到三成,其余近八成文物都掌握在私人收藏家手中。不过,由于法国“战利品”的所有者是法国皇帝,因此法国博物馆仍收藏了大部分被劫掠至法国的圆明园文物。
实地考察心情激动且复杂
正是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刘阳把海外考察重心首先投向了英法等国的博物馆。
其中,法国枫丹白露宫给刘阳的印象最为深刻。这里是西方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博物馆,其中国馆部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瓷八仙、仙鹤碗、玉插屏……琳琅满目的圆明园文物满满当当地分布在展架上,令刘阳心情激动且复杂。
枫丹白露宫亦是刘阳海外考察时最感遗憾之地。因为展品密密麻麻映入眼帘,他无法对每件展品进行单独聚焦。也因为展品太多,枫丹白露宫未对每件文物进行名录介绍,因此刘阳也无法获取单个圆明园文物被放置在博物馆的详细信息。
但在美国,这样的情形终于得到了改观。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刘阳亲眼见到离自己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的圆明园玉如意时,几乎想亲手摸摸这件流落美国百余年的珍宝。
“和英法的情形不同,美国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都是几经辗转,最后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收藏的。”刘阳说。由于美国有“捐赠抵税”的政策,因此经常有收藏家捐出部分文物,或者自行建造一个私人博物馆。
在日本、挪威,情形又与上述几个国家不同。刘阳介绍道,来自日本的收藏家多是于中国战乱时期直接到中国收购圆明园文物。而挪威之所以也存有圆明园珍宝,是由于一位曾在中国生活50余年的挪威收藏者死后将自己所收集到的圆明园文物一并捐给了挪威的博物馆。
除了《谁收藏了圆明园》中清楚列举的5个国家,刘阳表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曾经的英国老牌殖民地国家中,也应该收藏有圆明园文物。以印度为例,由于当年率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公使额尔金命丧于此,因此印度可能也有数量不少的圆明园珍宝。
据刘阳统计,若去掉英法两国以及它们历史上的主要殖民地,流失到其它各国的圆明园文物数量估计只占流失总量的20%左右,并以美国为主要流失地。
刘阳已经开始攒钱,为亲赴印度考察圆明园文物做准备,同时,《谁收藏了圆明园》第二册也开启了筹划工作。刘阳说,第二册书中,他将主要介绍海外圆明园文物的流失现状,特别是要着重介绍海外私人收藏下的圆明园文物。对此,刘阳最乐观的估计也要花费5年时间。
“这已经是根据我现有资源所做的最快打算了。”他说。
搜集信息获台湾同胞帮助
“做这行的研究,单打独斗当然不行。”10年来,刘阳与国内外大小拍卖行都建立了联系。每逢拍卖会,刘阳总能迅速获得拍卖会上的文物名录,然后发现是否有圆明园文物位列其中。
在刘阳身后,支持者之一就是中国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定乾。2007年,圆明园马首铜像拍卖风波时,刘阳结识了王定乾,后者将他介绍给其他数位台湾收藏家。逐渐地,在海外的台湾收藏家成为刘阳搜集圆明园文物信息的重要消息提供者。
“有一次,苏富比拍卖行在北京预展的文物中没有圆明园文物,却在台湾的预展中展出了相关文物。当天,台湾朋友就打电话告诉我了这一消息。”刘阳笑着说。
近年来,台湾人已是除欧洲人外、最大的圆明园文物收藏群体。他们多以四五十岁的台湾商人为主,充满了爱国热情,以收藏、发现圆明园文物为荣。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国家文物局明确反对拍卖圆明园文物的行为,不承认对被劫掠文物的非法占有,并将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追索历史上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
加上最近几年由圆明园兽首拍卖风波引燃的民族情绪的高涨,刘阳发现,近一年来,拍卖行似乎达成了默契,在大陆拍卖的文物名录中不再明确标注来自“圆明园”。这令刘阳的研究查找工作增加了困难,也令海外的台湾收藏者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维持现状最好”
但并不是每一位海外私人收藏家都愿意主动向刘阳透露有关圆明园文物的情况。
在刘阳的印象里,英国人重视家族历史、家族荣誉,往往对先人曾经入侵中国并掠夺圆明园文物的事实有所顾忌,轻易不愿说出口。而在法国,不少侵略者后代担心,中国会得知自己收藏圆明园文物后直接拿走文物,造成他们个人的惨重损失。因此,能配合刘阳工作和研究的英法个人收藏家少之又少。
“不过,随着圆明园文物在拍卖市场上总能博得高价,也开始有一些收藏者通过拍卖行或者买办联系我。”刘阳说。日前,已经有一位法国人主动找到了刘阳,告诉他愿意提供大部分法国军官后裔的联系方式,帮助刘阳寻找国外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文物信息。
而刘阳个人对至少摸清法国的私人收藏现状很有信心。据他了解,法国主要有两家文物鉴定中心,所有在法国拍卖市场流通的圆明园文物,都需要得到这两家鉴定中心的认可。“因此,掌握了这两家的信息就相当于了解了所有在法国的圆明园文物信息。”
但即便如此,刘阳始终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研究考察。他说,“维持现状最好”,自己并不主张向各国追索圆明园文物。一是各国国情不同,圆明园文物流失的渠道和被收藏的方式不同,很多文物没有机会追索回来;二是因为“文物已经经不起来回折腾了”。
刘阳对国外博物馆和自己所了解到的私人收藏者对文物的爱惜感慨颇深。“国外的圆明园文物保存的特别好,也特别受当地重视。比如书画作品需要恒湿恒温,这一点,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做不到。”
在他看来,“文物亦没有国界”,与其让颠沛百年的圆明园珍宝大动干戈“回家”,不如让圆明园珍宝在全世界安静地讲述它们身上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