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个展

自逐——于振立个展梳理其40年创作历程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10-08
2013年9月29日下午,由栗宪庭策划的“自逐——于振立个展”于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同时由刘骁纯担任学术支持,梳理了于振立近40年的创作历程,这不仅是对他一生探索艺术的回顾,也探讨了他的艺术作为时代缩影所凝结的独特内涵。

于振立生于1949年,他的全部艺术经历,是以某种特例与典型的形式,为中国艺坛提供了一个样本。他18岁便以“革命宣传画”蜚声中国,他笔下那些“高大全”“红光亮”的风格,影响了当时全中国宣传画的画风,这无疑是建立了属于当时的美学风格。随着文革的结束,他创作的《彭总故乡行诗意》,又成为伤痕和乡土美术的先声,一方面与时代相关,一方面是他对艺术的洞察力促生了这次转变。而八十年代中期,于振立的超现实主义等系列,也与轰轰烈烈八五新潮的流行风格相契合。每一次转变,都像是在书写一个艺术家在时代格局变动间,与之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意识与创作的位移。

90年代末,于振立开始创作综合材料的抽象系列,而随后二十年醉心于此。他突然发现这是不再贴合时代的创作,他开始抗拒城市,抗拒名利所能为自己带来的浮华,艺术成为他支撑理解世界的路径。而自1994年起,于振立更是隐居于大连郊区大黑山,鲜少与外界沟通,随后十八年当代艺术的几起沉浮,都似乎与他的创作毫无关系。看似是坚守他艺术的理想,其实是以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照方式,来完成自我新的创作。期间,他不断用大黑山周围的石头,用城市拆迁的建筑垃圾,用人们日常生活垃圾——汽车轮胎、酒瓶子、电视显示屏等“拾得物”,做了数个巨型的装置和雕塑。他盖的工作室,其墙体使用了各种废弃材料,墙面镶嵌了各种象征符号,承载了于振立的个人态度和感觉——用城市和现代生活的垃圾,有意无意嘲讽了一种疯狂的程式化现状。而于振立是在接近原生的境遇中,体会着孤独与精神的净化,他用美学的方式将消费后的废弃物用以创作,这些行为是自我与众生的对抗,是放逐于追逐的融合。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