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北京城里阜内古民居群保住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2-19
  《北京晨报》讯(记者赵戎):西城区金融街一侧,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静悄悄地坐落着一片包含明、清、民国初期等不同时代典型宅院的古民居群。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美院绘画系副教授李燕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保护这片古民居的经历。
  今年2月初,李先生接到社会人士反映:西城区广宁胡同一带的老宅院即将被“推平头”。迅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已经将这部分颇具特色的明清老宅院西部侵蚀掉,其势头还将继 续东进。如果从广宁胡同往西行,可以看到39号院已经拆光,极富特色的37号院也用白灰粉圈上大大的“拆”字,原来在此地居住的居民大部分已经搬走,整个胡同静悄悄的。据说,因为春节期间民工回家过年施工暂停,只等民工回来后就动手继续拆。
  时间紧急,李燕委员马上与市有关部门和文物单位联系,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得到重视。不久,北京市文物局传来肯定答复,这片古民居保住了,李先生不必再担心。
  新闻链接
  老北京有句俗话:东城富、西城贵。这片位于二环路以内,金融街以东,阜内大街以南的古民居群中的几条胡同都来头颇大:现存西端的广宁胡同有明朝广宁伯的老宅子,后由清代御医子孙居住;孟端胡同住过明代著名画师王孟端;武定胡同因明朝武定侯得名;北边的锦什坊街则是清末民初巡捕厅所在地。甚至民间脍炙人口的宰相刘罗锅家的祠堂也在其中。一些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如鲁迅纪念馆、白塔寺、齐白石故居等也零星分布在古民居群周边。如今有很多来自海外的华人到这片老宅寻根,和老宅子合影留念。
  难得的是,经过数百年风雨,许多老宅院仍然原貌不改,风韵犹存。李燕先生介绍说:许多院落的地基仍然是明朝建的,院落结构极其规矩,门、墙壁、砖木结构处处精细、讲究法度,显示出屋主人的身份地位,具有明显的北京民居特色。譬如家家院里必种枣树,最老的已经有200年以上树龄,四合院大门必开在东南方向,暗合八卦方位,罕见的虎皮石墙基等等。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