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内蒙古敖汉旗掘出华夏第一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2-21
  《光明日报》(王衍诗 王玉民) 说起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好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在国际考古界,这里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它拥有令国内外考古学者都感到兴奋的“华夏第一村”。近年来,不少国际旅行者慕名而来敖汉想一睹“华夏第一村”的风采,但因当地政府无力保护而复埋地下只好叹气而归。在最近举行的“敖汉华夏第一村教育促进会首届年会”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学术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保护、开发、利用好“华夏第一村”的文化资源。
  为何称“华夏第一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介绍,自1983年至1993年,敖汉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6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由此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兴隆洼一期聚落内的房址均成排分布,秩序井然,最大的两座房址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居住区的外围环绕一道椭圆形的围壕。通过对房址内出土木炭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经过全面考古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由于具备了“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这三个条件,故将兴隆洼遗址称之为“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工作先后被评为199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八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并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敖汉旗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史前文化最为发达。40余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的三代考古工作者一直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目前已确认该旗境内共分布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4000余处,约占内蒙古自治区古遗址总数的1/6。通过考古发掘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在同一旗县内提出四种不同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全国仅敖汉一例。兴隆洼一期聚落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是中国8000年前建筑史上的奇迹;二期聚落中心房址内发现的人猪合葬现象,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之意,在中国新时期时代埋葬习俗中尚属首例;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也由此将我国琢磨和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推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中期;墓葬内出土的蚌裙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完整的服饰资料。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和兴隆洼文化的提出,确立了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为研究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实证。
  为了让沉睡在敖汉地下八千年的古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出效益,敖汉旗教育局局长邵学贵等组建了“敖汉华夏第一村教育促进会”,力图引进资金着手对“华夏第一村”的复原工作。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