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藏家提早布局亚洲艺术市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9-06]
台湾当代艺术发展,从台湾“解严”开始走起。新苑艺术负责人张学孔表示,在“解严”前后,从国外归台的艺术家,带回当代艺术思潮,开始借着不同的媒材,表达对社会时事的批评、反映社会现况,或是梳理内心的想法。
在“解严”前,不只台湾社会环境,台湾的艺术创作氛围也处于“戒严”状态,不容许有太多批判性思考,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限制。张学孔举例道,上世纪60年代时,台湾有两个重要绘画团体“八大响马”、“东方画会”。这两个受现代主义影响深刻的绘画团体,在“戒严”体制下,发展到后来备受限制。
张学孔说,于是有些人就选择出国发展。直到“解严”前后,这些旅居国外的艺术家才陆续归台,带来一波波当代艺术的思潮变革,影响至今。
“解严”后近30年,当代艺术的批判反思性格,不断在台湾发酵。张学孔说,发展至21世纪,台湾的新媒体艺术崛起,开始借由科技、数字、录像等科技媒材,来表现艺术创作理念。
台湾艺术拍卖市场浅碟型市场
台湾当代艺术发展近30年,但在拍卖市场中,表现却很平淡。张学孔表示,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在近年的香港的佳士得、苏富比国际拍卖中,拍卖结果都相当不理想。他表示,台湾当代艺术,在画廊市场中,拥有足够的实力被经营、做买卖,可是近年在拍卖市场里,发展却一点也不顺利。
其实,在2007年前后,台湾当代艺术曾有一段高峰。那年,台湾经济崛起,股票大涨,有一波股票资金投入艺术市场,台湾当代艺术市场欣欣向荣。张学孔表示,2007年,杨茂林的《热兰遮纪事》,便曾以1720万台币于台湾中诚拍卖公司落槌,造成媒体轰动。
但是,台湾的市场基础并不够。张学孔说明,台湾的艺术市场,属于浅碟式经济,市场流通的资金少,几亿元就能影响市场。近年,台湾藏家将焦点移开台湾当代艺术作品,艺术市场荣景不再,平淡至今。
台湾藏家提早布局亚洲艺术市场
近两年来,台湾的艺术媒体纷纷在讨论,台湾的收藏家愿意在拍卖场上购买大陆、韩国、日本、菲律宾的艺术作品,但为何就不买台湾艺术家的?
这个“为何就不买台湾艺术家的?”问号,对张学孔而言,解答有脉络可循。张学孔认为,台湾的藏家,是在提早布局华人艺术收藏市场。
张学孔表示,在嘉义有位重量级的收藏家,多年前曾持续经营艺术家侯俊明,直到2007年在香港,侯俊明的作品以1100万台币落槌,带动起台湾当代艺术的热潮。随后,他将眼光停留在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家。在印度尼西亚,其国内收藏家鲜少购藏本国艺术家的艺术品。这位陈姓收藏家在印度尼西亚的拍卖场上购藏印度尼西亚艺术作品时,印度尼西亚藏家留意到台湾藏家在竞标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的作品,他也决定跟着竞标。印度尼西亚的当代艺术,便依循着这个模式,开始水涨船高。
张学孔说,现在台湾许多藏家,已经采用这样的模式,进入亚洲艺术市场,像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台湾藏家选择在各地艺术品价格最亲民时,将质精的艺术作品收回台湾,提早布局亚洲市场。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