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大师梁漱溟幼年时并未学习四书五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8-27]
梁漱溟(1893—1988)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最后定本《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在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本书也是目前梁漱溟最完整的个人自传。他的一生阅历丰富,几乎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百年变迁,作者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等诸多方面在本书中都得到生动、完整体现。
梁漱溟作为中西贯通大学者,其本质上依然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信奉儒家学说和孔孟之道,可是他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在古代圣人的思想主张方面提出新观点。作为现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的学问和成就,完全是在自学当中获取。自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很多人并不陌生。
说梁漱溟是自学成才的楷模,这一点都不为过,要不然,他区区一个中学生,为什么被蔡元培相中,到北京大学当讲师?梁漱溟信奉中国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其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人总是要离开学堂的,但是学习不能停步,即便老了,还要学习。而这种学习,就是自学。现在的青少年和家长,似乎都忽略了自学的妙处。梁漱溟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是他在少年时期,算不上聪明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也是中等偏下。但是他的父母,似乎根本就不在乎梁漱溟的课业分数成绩,放手让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天下父母又有几人?
在本书中,梁漱溟在《生平述略》、《我的自学小史》中,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少年时期自学的往事。他六岁开始读书,虽然他后来是中国儒学大师,可是偏偏在他幼年时并没有学习四书五经,而是在熟读《三字经》之后,学习《地球韵言》。《地球韵言》这本书在今天恐怕是难以见到了,即便在当时,也是非主流教材。本书以韵文的形式,介绍世界历史地理人文。在阅读中,他的视野变得开阔,激发了探究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
梁漱溟的自学,深受父亲的精神感召,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末年,国家民族内忧外患,他的父亲平素关心国内外政治,爱国之心特别坚定,这直接影响了梁漱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梁漱溟很多知识都是从报刊中获得,清末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北京城内有上百种报纸,持救国立场的报纸达数百种,这为梁漱溟知识的累积提供了基础。他在《我的自传》中写道:“我的自学,最得力于杂志报纸。许多专门书或重要典籍之阅读,常是从杂志报纸先引起兴趣和注意,然后方觅它来读的。”
梁漱溟在《自学的根本》章节中,谈到了自学的动力和原因:向上心。他写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京城的维新运动和南方革命党的救国呼声,让少年的他决心超越于世俗的个人舒适生活追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树立责任感。另外,他认为人必须力争上游,生命的意义才算完整。人一旦有了自学的动力,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困难险阻其实都不在话下。对于自学,好多人以为就是单一地学习某种知识,梁漱溟却以为,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但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他的意思是指:自学不仅学具体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己的生命境界超越于现实。梁漱溟同时也指出,在自学过程中,读书不是第一件事,照顾好身体却是头等重要的。他认为:人在少年时期自学,往往不爱惜身体,饮食、睡眠、读书没有规律,如果以伤及身体的代价自学,那么自学的意义全部归零。
在清末民初的沧桑岁月,由于战火不断,梁漱溟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如果他不坚持自学,他和凡夫俗子就没有两样。自上中学起,梁漱溟就开始在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苦苦思索,他自学西洋哲学、印度哲学与宗教、中国儒家典籍等等。梁漱溟少年自学的经历,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文/陈华文)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