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青年艺术100·艺术中国沙龙第一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8-23]
嘉宾:
李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副主任)
张哲溢(青年艺术家)
许柏成:首先,非常感谢两位嘉宾的到来。李老师,您能否介绍一下《思维转换》课程的历史?您当时为何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
李帆:我看到北京798艺术区,宋庄的发展,但是艺术教育好像发展的速度比较慢。我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2000年申请到国外留学,在留学之前就想看看国外的艺术教育方式。在国外,艺术教学没有写实素描、色彩这样的课程,他们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自我感受。并且,这样的思维在国外是有专门的训练的。很多人谈到思维,谈到创造性都是一种感性的、经验性的,但是我认为艺术教育是有逻辑和规律的。通过一种教育方式,可以把一种想法转化到艺术作品中。因此,我开始研究思维转化这样一个课题,也就有了现在的《思维转化》课程。
许柏成:互联网普及、图片泛滥,您觉得面对今天的环境艺术家自身有哪些调整吗?
李帆:我一直不希望把艺术弄的太严肃。现在有些艺术院校要求学生去陕西、西藏这样的地方体验生活,跋山涉水,我觉得大可不必。人人都有创造性,怎么引导这才是最重要的。越是好的艺术家,对自己的内心越是尊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感受。绘画中,把这种独特的地方发掘不来,表现出来非常重要。个人的经历,造就个人风格。现在的年轻人幸福感比原来强。但是为什么在现在的教学中没有把学生的幸福感的释放,而一味的“寻苦”?现在更多的是从众教育,缺乏独立教育。
许柏成:哲溢,学院教育对你有哪些影响?
张哲溢:老师对我的创作上没有太多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和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但是我没有。上学的时候美院的教育对我来说更像是选修课,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比如我喜欢宋词,我会在这种兴趣的前提下自己去摸索,这个过程对我我来说是好玩的,快乐的。
许柏成:李帆老师,您觉得西方的艺术教育和中国的艺术教育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李帆:中国整体艺术教育的理念刚刚起步,硬件非常好,但是谈到艺术教育差距就很大。中国的艺术教育教育谈的都是感觉,丝毫没有研究。我认为本科教育是一种方法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以艺术作为借口,来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
许柏成:您怎么看“青年艺术100”关注新的、年轻的艺术家?
李帆:对当代艺术我一直带有批评性。对于“新”,年龄不是问题,是想法、观念上的新。
许柏成:青年艺术100的艺术家大多是刚离开学院不久,作为学院的教师及长辈艺术家,对他们有哪些寄语?
李帆:青年艺术家我认为有三种情况。第一,想要读研究生的在校生,应届生不要考研究生,必须要把毕业创作做好,然后集中一年的时间考研;另外,想做艺术家,不要着急。艺术家被大家认可是有规律的,作为年轻艺术家坚持很重要;还有一种情况是生活上有各种因素需要经济基础的,我鼓励他们一定要把生活先安顿好;最后需要强调的,我并不鼓励年轻人特别快出来,现在的社会虚假现象导致人心浮躁,这对于没有定力的人是一种诱惑。
张哲溢:国外的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家的,而中国的艺术教育更像是培养艺术工作者。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能一直做下去就很好的。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物质的东西所迷惑,能坚持做艺术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