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木刻法帖艺人叹传承难 业界盼赋予新生命力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8-22]
衡水8月21日电(崔志平 崔涛 高红超)“阎庄村现在会雕刻法帖的人不多了。”正在工作室内雕刻法帖的李广民说。
李广民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广民告诉中新网记者,位于衡水市桃城区的阎庄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该村制贴的历史距今有五百多年。鼎盛时期,村里的三十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以刻印、销售法帖为业,行销的范围包括京、津、冀、鲁、豫、晋及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
所谓法帖,是指将名家书法墨迹镌刻在木板或者石板上,然后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同时起到了传播古人书法的作用。据李广民介绍,衡水木刻法帖兴起于明朝中期,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衡水湖畔周边刻制法帖的村庄曾有十几个,其中,桃城区阎庄最具规模。
李广民最近正在雕刻的是《中国十大名帖》,这部作品囊括了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的书法,作品全部完成后将有30米长。
41岁的李广民已经有20多年的法帖雕刻经验了。说起学习雕刻法帖的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李广民1972年生于阎庄一个书香味浓厚的家庭。他的姥爷杜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个书法家。“受我姥爷的影响,从小我就喜欢练习书法。”李广民说。
1989年,李广民在山东临沂当兵,被安排到王羲之故居执勤。当时王羲之故居内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是将王羲之的书法雕刻到墙上,李广民经常被喊去帮忙。从那时起,他对雕刻书法产生了兴趣。1992年,他退役回到家乡,开始潜心研究法帖雕版拓印技艺,遇到问题时经常找当地的老师傅们请教。
“当时我经常和衡水法帖拓印技艺的另一名传承人阎长浩老先生一起在阎庄村里挨家挨户地搜集古时传下来的帖版,这些帖版多数都是清朝中晚期的,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李广民说。
“杜木、梨木、桃木可以防虫蛀,最适合用来雕刻法帖。”李广民告诉记者,传统的法帖拓印技艺是通过浸、干、刨、磨等工艺将木头打磨成适宜的板材后,将钩摹好的字帖压印到木板上进行雕刻。
李广民说,老艺人们在雕刻法帖时,通常采用传统的“双勾”的套路,即先在纸上将字勾好,然后用浆糊将纸粘到木板上,“这种方法做起来费时间,字也容易走形。”李广民转而借助于现代的电脑制图技术,在电脑上将字体勾好,打印出来,通过化学药液将打印好的字体牢固地印到木板上,再用刀刻。“这样能够准确、传神地还原名家书法。”李广民说。
李广民的法帖作品往往能够将不同流派名家的书法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的作品多被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帖研究委员会收购。2012年6月,李广民将自己制作的《蜀景贴》、《圣母帖》拓版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他那精湛娴熟的拓印技艺受到了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卢芳玉的称赞。
据衡水市桃城区文保所所长、法帖博物馆馆长白如廷介绍,“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时,文化部邀请我们前往。并与上海的木版水印、扬州的雕版印刷分在一起共同演示。”
拓印是一门古老的技艺,甚至早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复制、印刷技艺也随之突飞猛进。印刷速度快、功能强大的现代印刷设备层出不穷。传统的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渐渐被人们遗忘。
“如今,学习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无法用它来养家糊口。现在我也只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雕刻法帖。”李广民坦言。在曾经的“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阎庄,“现在也只有十来个人在制作法帖。”
诸多的客观因素使得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面临传承难的问题,作为传承人,李广民对此并没有丧失信心。“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地的政府为使法帖雕版拓印技艺传承下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了解,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在衡水市桃城区宝云寺院内建起了中国唯一的木刻法帖专题博物馆。由于宝云寺离市区较远,为了让市民们更方便地参观法帖博物馆,2009年,衡水市桃城区委、区政府投资70万元,将衡水法帖博物馆迁入衡水市中心的“习三内画展览馆”。新馆面积展厅面积为220平方米,比旧馆大了一倍多,观众不仅可以在馆内观看到法帖拓印传承人现场演示帖片制作,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帖片。
“为了不让这一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失传,从去年起,我们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阜阳小学建立了法帖学习培训基地,经常安排老师过去给学生们讲解法帖拓印技艺,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解这些古老文化。”据衡水市桃城区文保所所长、法帖博物馆馆长白如廷介绍,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艺术魅力,他们还经常组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从2012年秋季起,书法教育开始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普遍开展。“下一步我们将和那些书法教育搞得好的学校联合起来,培养孩子们对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兴趣。”白如廷表示。
李广民说,他也在考虑制作一些衡水法帖的衍生产品,延续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这种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