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前首席探员谈艺术品犯罪:偷的是历史和文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7-16]
FBI前首席探员罗伯特·惠特曼近日携其回忆录《追缉国家宝藏》简体中文版做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其拨开了艺术品犯罪神秘莫测地下世界的面纱。罗伯特担任FBI探员达20年之久,并于2005年负责创建FBI针对艺术品犯罪的快速反应部队——艺术犯罪组。他所追回的艺术品与古董价值近10亿美元,其中包括伦勃朗等名家的作品、原属慈禧太后的世界第二大水晶球、失窃百来年的《权利法案》原始抄本、秘鲁印加帝国的黄金盔甲等。如今他已退休,常居费城,办起一家国际艺术品保安公司,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提供咨询。
之所以孜孜不倦地与艺术品犯罪“杠上”,长期致力于追回艺术品,是因在罗伯特看来,艺术品犯罪是对历史、文化的犯罪。他坦言“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历史、文化财产”。
艺术品犯罪愈演愈烈
“随着艺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艺术品犯罪在全球泛滥成灾,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份统计表明,艺术品犯罪是一门年价值为60亿美元的生意,在跨国犯罪活动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毒品、洗钱和非法军火运送。事实上,艺术品犯罪被远远低估了,因为联合国近200个会员国里,只有三分之一统计了艺术品犯罪的数据。”罗伯特说。
令罗伯特担忧的是,对于艺术品犯罪,公众通常容忍度较高,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人认为这种罪行没有受害者。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甚至把艺术品与古董的非法交易默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不觉得将考古场址的文物洗劫一空等行为存在危害。在罗伯特看来,上述看法实在目光短浅,“大部分遭窃文物的价值都远远超过金钱的价格。它们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物证。”正因如此,在侦办艺术品犯罪案件的20年间,他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原则:追回艺术品本身比逮捕几个罪犯更重要。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在挽救历史、文化的片段,如果能够顺便抓到歹徒,则是额外的收获。
不易被察觉是违禁品
“好莱坞电影圈为艺术品窃贼塑造的形象是潇洒迷人的,聪明机智,长得也帅。但这完全不符合他们在现实中的形象。”罗伯特坦言。他告诉记者,“偷窃艺术品的人和偷窃其它东西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赤裸裸的贪婪却可谓显著共同点。他们偷窃艺术品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欣赏艺术之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懂艺术,但他们知道艺术品有多值钱。”
至于艺术品窃贼通常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品下手,罗伯特根据多年侦查经验给出的答案是:名气不大的小型物件。它们简直比现金或毒品还容易走私。其中,钱币是最理想的,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盘子或珠宝,只要贴上一张低价标签,一般的海关人员就看不出蹊跷。毕竟,艺术品不像毒品、枪支或成堆的现金那样一眼就能被人察觉是违禁品。
不过,罗伯特指出,艺术品犯罪的最大难点其实不在于如何窃取,而在于如何销赃。“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人们在购买艺术品之前需要确定所售艺术品的所有权及其转手情况。在一定的期限内,一旦售出的艺术品被确定为窃取,买家就得将艺术品被迫无偿返还给合法所有人。”他透露,在黑市里,窃取的艺术品通常只能卖到公开市场上十分之一的价钱,并且越出名的作品越难卖。1980年代初,一幅被窃取的伦勃朗画作尽管价值100万美元,却仅以2.3万美元卖给一名FBI卧底探员。举世闻名的蒙克杰作《呐喊》遭窃之后,挪威的卧底警探与窃贼接头洽购,以75万美元买下这幅画,而其实际价值高达7500万美元。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