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江西部分“非遗”传承人面临“人死艺亡”困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7-08
  南昌7月7日电(王姣 姜涛)7日,江西省旅游产品展销会在省会南昌落幕,萍乡傩雕、安义版雕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销会的亮点。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因缺少传承人,江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人死艺亡”的困局,不少传承人表示,愿意接纳“洋徒弟”,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没有人学傩雕了,现代人对傩文化不了解。”陈全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萍乡湘东傩面具”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跟着父亲学了20多年的傩雕技术。他颇显遗憾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是该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自父亲去世后,萍乡就只剩下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了。

  “有几个老外专程过来找我,表达了想要学习傩雕技术的意愿。”陈全富说,“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傩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傩雕作品相当一部分销往法国、日本和韩国,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傩雕传承,我会毫不吝啬地将技术传给他们。”

  “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不能保守。”邹双印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匾额书法雕刻”的传承人,“我在深圳从业时,曾招收过5、6个外国徒弟,回到家乡后,有机会还将继续招收‘洋徒弟’”。

  邹双印说,“匾额书法雕刻”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学的人不仅懂得文学、书法、雕刻、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的心,“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是他们的优势之一,但是在吃苦耐劳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现在在整个抚州市,找不到一个30岁以下的学徒。”46岁的徐建元告诉记者,“临川篾编”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是江西抚州地区唯一的传承人,“师兄、师弟,甚至是我的师傅都改行了,因为这行赚钱难,所以很少有人会去认真钻研。”

  徐建元告诉记者,自己的篾编作品多数被当做传统工艺品销往海外,“虽然目前还没有外国学生来学艺,但是我愿意教,只要他们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就可以免费学。”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传承方式有父子(家庭)、师徒、学堂三种,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